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功夫文化 > 功夫交流

鸣生拳法的兼容体、意念法和整体观

时间:2020-03-30 11:58:33 来源: 全球功夫网 作者:李日星

  “鸣生拳法”这个提法的由来。2005年,张全亮先生创立“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提出了“鸣生亮武学”的概念。“鸣生亮武学”是以李子鸣、王培生、张全亮三位武术大家的名字各取一字,代表两代三人所建树的以梁式八卦掌和吴氏太极拳为代表武学体系。张全亮先生说:“鸣生亮”的“鸣”字代表他的八卦掌恩师、梁式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生”字代表他的太极拳恩师、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亮”字代表他的名字,是弘扬光大之意。张全亮先生本意是弘扬光大李子鸣宗师和王培生宗师所代表的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所以,又把他所传承的武学泰斗李子鸣和王培生的拳法称之为“鸣生拳法”。

  鸣生拳法是极具鲜明文化特质的武术珍品。这种文化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博大的文化兼容体;第二,深邃的意念操作法;第三,高远的整体思维观。

鸣生拳法博大的文化兼容体

  鸣生拳法是以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为代表的一个开放性武术体系。董海川创立八卦掌,原本就是海纳百川,在八卦原理基础上融汇了各个拳种流派精华创立的神拳;太极拳的形成,本身也是集中华武术之大成而根据太极原理提炼锻造出来的武术奇葩。形意拳以三体式功法为基础,塌腰、缩肩、扣胸、顶颈,以求内外六合浑圆整劲。形意拳的这种“内外六合浑圆整劲”与八卦掌、太极拳的行功发劲方法异曲同工。

  孙禄堂《太极拳学•自序》说:“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以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孙禄堂先师这段话对于形意、八卦、太极三门内家拳的缘起与妙义的概括,深中肯綮。

  太极拳的形成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由于道教外丹术在唐代失利而转向内丹术。内丹术的盛行,推动了全真教的崛起,促进了儒、释、道由“三教论衡”转向“三教合一”而使理学兴盛。道主气,儒主静,佛主心。三教虽殊,同归于善。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内丹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观为理念,进行性命双修,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通过意守丹田,吐纳导引,阴阳生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使之在体内结丹,达到强身健体、提高生命力,延年益寿乃至得道成仙的目的。内丹术原理重在“逆修返源”。

  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所谓“金丹”其实就是“炼虚合道”的“道”。也就是物我两忘,浑化无垠,动与天俱,静与天游,逍遥自得,道合自然的神明境界。

  内丹术至宋元时期大为盛行,成为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内丹之学提供了一条探索人体生命奥秘的实验途径。内丹术的成熟与发展对古典武术影响极为深远。张三丰集道家武学之大成,创立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为武术养生精妙拳法,使中华武术融入伏羲、老子、黄帝三始祖的易、道、医而境界大为升华。

  太极拳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典武术由重器械向重拳术,由重外力向重内功,由粗放质朴向大气磅礴的历史演进。武术价值被提高到性命双修的生命境界和返璞归真的精神陶冶,武术价值观从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张三丰太极拳论》传承人尾注:“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是关于武术“本”与“末”大有深意的告诫。中国宋元以后,拳术逐渐成为武艺的主体,兵刃利器慢慢地让位于神秘莫测的拳法,拳谱秘籍在武林备受重视。众多小说影视为争夺拳谱秘籍而你死我活的情节就是当时的历史投影。

  张三丰的太极拳因传内不传外的教规而成为道教的镇山秘笈法宝,能得到这一法宝的只是极少数,直到威震京城的杨露禅向八旗子弟面授这一冠绝古今的神秘拳法,贵为中华瑰宝的太极拳才得以面世。

  在武学昌盛的清代,由于太极拳的崛起而使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号称“内家派”而大放异彩。当时武林中广为流行“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触点”的歌谣,既说明了内家拳的风行盛况,也揭示了三门内家拳的基本特征。董海川对于杨氏太极拳的功法和形意拳的用劲极为赞赏,尝试着把太极拳行功方法和形意拳用劲融入八卦掌,首开内家三拳相融的风气。

  董海川之后,刘德宽与李存义、夏国勋、程廷华、张占魁等人结为金兰,倡议八卦、形意、太极为友好门户,相互交流拳技,相互传授弟子。于是,以形意、八卦“两拳合一”的形意八卦掌;“练形意拳求太极劲,练太极拳求形意劲”的形意太极拳;以心意运动为灵魂的心意太极拳;以太极行功法练八卦掌的八卦太极拳应运而生。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足鼎立的内家拳相互融合成了近代武林内家功夫的优良传统。

  李子鸣和王培生两位宗师都是继承这一优良传统的武学泰斗。凡武术大家都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由博而约,经过千锤百炼,淬火淘金,锻造精品,或开山立派,或把传统武术最高境界的武学之道,推向时代高峰。张全亮先生在继承梁式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和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武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将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交互参练,兼练兼融,体用互通,而且融合毕生所积累的各拳种精华,形成了自己富于创造性的精妙拳法。他的八卦掌不乏太极功法形意劲;他的太极拳中蕴涵形意的刚劲八卦的灵动。他的“八卦太极拳”和“八卦游龙掌”以及“周身大练法”,充分地体现了“鸣生拳法”多元性与兼容性的特征,不失为内家拳相互融合的结晶和典范。

  内家拳派相融相兼不仅仅是拳法体用的相互借鉴,而是文化趋同和认知合一的必然结果。以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为代表的鸣生拳法,由于“易、道、医”文化基因和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武术基因的相互交融滋养,赋予它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医武、易道相互交融的博大体系。

鸣生拳法深邃的意念操作法

  鸣生拳法尤其是王培生宗师创编的“吴式太极拳37式”和经过他精微演绎的“八卦掌实战64散手掌”,用意精深细微,构建了一个精妙的意念结构系统。代表了鸣生拳法思维细致,品味高雅,功法巧妙,平静舒松的风格。

  意念是人脑原神先天的自然功能,是一个人在入静以后意识功能自律性调控的思维模式。人脑固有的气机与生理机体所构成的气,在编码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并产生积极的调控作用。意念,以特有的穿透力对机体的气进行定向引导而产生气化功夫。意念依赖于人体生理,又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着积极的反作用。正能量的意念催人向上;负能量的意念使人消沉。以心领意,以意导气,意到气到,这就形成了人的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动的气机系统。谷园的《简易经》说:“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意思就是德生情,情生意,意恒动而有所取舍,有取舍便把意识转化为意念,意念转化为动机,动机支配行动。意念导向,在练功行拳的过程中,可谓举足轻重。

  鸣生拳法的意念系统由主客体两个方面构成。客体方面是人的生理机体的“气”。主体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意”。用人的主观的“意”与生理机体的“气”感应沟通,使之“意气合一”就是意念操作方法。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也是生命的本质。气的强弱决定生命的强弱。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按照《黄帝内经》讲,命门是人体唯含真阳、真阴的穴位。它下通两肾、上通心肺、中通肝脾、上贯于脑,内连筋骨,外连经络,贯通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是五脏、气血、肾精之源。这就构成了以命门为锁钥丹田为气海贯通周身经络的生理机体的“气”的结构系统。

  与生理机体“气”的结构系统相对应,吴式太极拳八法五步对应八卦五行而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经络穴位相联系。

  掤,对应坎卦,守窍会阴而气主肾经;挤,对应震卦,守窍夹脊而气主肝经;肘,对应艮卦,守窍肩井而气主胃经;靠,对应巽卦,守窍玉枕而气主胆经;捋,对应离卦,守窍于祖窍而气主心经;按,对应兑卦,守窍膻中而气主肺经;採,对应乾卦,守窍性宫肺俞而气主大肠经:挒,对应坤卦,守窍中脘而气主脾经。

  进、退、顾、盼、定,分别属水、火、木、金、土,与会阴、印堂、夹脊、膻中、丹田等穴位相对应,主气于肾经、心经、肝经、肺经和脾经。

  这就相当于太极功法气机与生理气机相互感应沟通的信息编码系统。太极拳运动就是应用这些信息编码使意念气机作用于生理气机,达到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从而产生内外六合浑圆整劲的目的。

  吴式太极拳的体用,在意念活动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象操作方法,集中体现在“按窍运身”、“返观内视”、“想象类比”。

  按窍运身法。王培生宗师结合中医经络学和针灸学原理,把“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修炼法门提炼为“以心行意,按窍运身”操作法,使抽象复杂的太极心法遵循人体穴位经脉而以简驭繁地贯穿于行拳走架的始终。王培生宗师吴式太极拳37式的创编和“以心行意,按窍运身”理论的建树,把吴式太极拳的发展推向了历史新高度。它不仅赋予吴式太极拳更为鲜明的北派风格,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太极拳修炼中“用意不用力”的操作难题,使太极拳心法具有了循规蹈矩按照穴位经脉功能进行操作的确定性,极大地强化了太极拳心法的功能及其应用价值。

  张全亮先生说,“按窍运身”是王培生宗师天才的伟大创举,是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他为了普及传播这一理论和功法,对它作出了通俗性的解释,认为,“按窍运身”就是在拳术的体用中,将意念注于某个穴位,让内气自然向此聚合,从而起到针灸、按摩的作用。不仅如此,他还以吴式太极拳10式为典例,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按窍运身”法的运用进行了详实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一招一式以意念引导,心想穴位,循经走脉,聚气运化,达到“按窍运身”的目,使“按窍运身”理论和功法进行了大众化的普及推广。

  张全亮先生在继承弘扬鸣生拳法的实践中,透彻地领悟并娴熟地操控意念思维,总结出一系列的意念活动的思维方式。他对“按窍运身”的具体实施方法归纳为六大扼要驭繁的不变原则,即“三融四坠腹内松,公转自转气腾然。单腿负重川轨步,按窍运身水洇沙。内导外随神领形,以腰使手走螺旋。”就充分发挥了想象、类比、反观、内视等特殊的思维方式,使鸣生拳法的心法修炼不断产生形象的高级的心理认知过程,从而使鸣生拳法的体用成为思接寰宇、神通天地的富有高远意境的智力运动。

  他在《太极拳健康修炼法》和《做客世界太极拳网直播间讲座》中,都谈到了太极拳修炼的逆向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是对常规思维而言。人们在按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采用逆向思维可以产生奇效。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易学、老学、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祖先认识宇宙自然的充满古老智慧的思维成果。逆向思维方式在太极拳的体用,有助于提升意念的穿透力,有助于我们体悟太极拳的真谛和奥妙。

  返观内视法是逆向思维的具体操作方式。反观,是北宋理学家邵雍所倡导的以物观物的认知方法。他认为:天地万物具备于一人之身,人的认识不必外求,只要反观自身便可通晓一切。“所谓反观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宋邵雍《观物内篇》十二)内视,是古传道家静修秘法,也就是内丹术的思维模式。目无外物,虚心神静,用意念注视自己体内五脏,按五脏相生秩序,一意存想,一个个如悬挂的钟磬,五色分明,了然明静,积精聚气,含阴吐阳,法天象地,随缘运作,顺应自然。反观与内视,内含不一,方法略同,所以,也称返观内视或返观内照。张全亮先生所讲的“公转自转”、“内导外随”,以及“举颈拎椎”、“顶领尾应”等,就是内视静修法与反观认知法的运用。以宇宙星辰的公转自转类比人体负阴抱阳的互动原理,由内而外,内导外随,以神领形;由上而下,自下而上,动静开合螺旋变化,阴阳虚实循环往复,充分发挥人体运动解剖学的功能,不但力求注视体内的五脏六腑,还能清晰地内照人体经络的运行和腧穴的分布,将生命体内“微全息”的运动规律与宇宙自然“统全息”的运动规律相联系,使意念部位细致入微,意念变换舒松自然,意念的展开趣味深长从而也使“天人合一”的理念不断地得到升华。

  想象类比法是逆向思维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经过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想象心理过程能突破时空的束缚,达到思接千古、神通万里的境域。类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根据其属性上的相似,采用推理的方法,推出另一个对象的属性结论。“三融四坠”就是想象与类比的统一。吴式太极拳运动的预备式,想象宇宙自然,荡涤杂念,使自己周身放松,“有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神充天地,势满寰宇,天人合一之感;随即将意念收回丹田。”“着意丹田后,会有腹心松静,神清气爽,气血荡漾之感,又有好像站立在停泊于水中的船上轻微摇晃之感。”(张全亮《传统吴式太极拳入门要诀》第31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11月)

  这种天地环宇的想象和小船荡漾的类比赋予太极心法形象的哲理和直观的心理操控过程,引导习练者进入头顶天宇,脚扎八荒,身心松静,天人合一,周身一家,完整一气,浑然一体的太极势。这无疑是用意念创造太极情景大格局的最便捷的诀窍。

  按窍运身、返观内视、想象类比等意念操作方法,既是鸣生拳法在继承发展中所形成的显著特征,也是开启鸣生拳法锁钥,探寻鸣生拳法奥妙,迈向武术殿堂的捷径。

鸣生拳法高远的整体思维观

  关于太极拳整体思维问题,前面余功保先生《太极拳与<黄帝内经>》、翟金录先生《太极拳与<易经>》、杜德平《太极拳与浩然正气》都从不同角度有过深刻的阐述。给人开智悟道的启迪。

  贯穿于《周易》、《老子》、《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观,也称整体观方法或形象整体观方法,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大智慧。“智慧”是思维哲学,是洞察事物,把握本质,策划制胜谋略,驾驭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所谓“整体思维”,就是把天、地、人、宇宙万物看作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易经•系辞传下》:“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儒效》:“百王之道一是矣。”他们都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思维着眼于宏观宇宙,“其大无边”,难以用实证科学去验证衡量,只能通过人的思维灵感去体悟。它的本质上是一种至高至远广袤博大的精神理念和思维境界。

  整体思维着眼于宏观宇宙,那么如何去破解宇宙密码,在事物相互联系和变化中找出其关键呢?越宏观越简单,大道至简,就是“阴阳”二字。《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出了宇宙自然的全部秘密,所谓“道”,就是“阴”之所以为“阴”,“阳”之所以为“阳”的变化规律。《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负阴抱阳,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黄帝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天地间“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的一门大学问。阴阳互动是宇宙运行,万物化生的关键所在。阴阳一体,阴阳互生,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互补,阴阳和合,辩证统一。它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万物消长的纲纪,人生起伏的根由。抓住阴阳变化之理,就可以掌控纷纭复杂的整体。

  整体思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理论,是宏观论与辨证论高度统一的哲学思维。着眼于宏观而用意于阴阳,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以操控大局,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谋略与智慧。所以被称为“东方法”或“东方智慧”。我们的祖先运用这种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以梁式八卦掌和吴式太极拳为代表的鸣生拳法,就是这一智慧的结晶,也是承载这一智慧的文化载体。

  鸣生拳法是取之不尽的大智库。我们修炼鸣生拳法,首先明了鸣生拳法的整体结构体系。张全亮先生在《第一讲》为我们描述了吴式太极拳形成与发展,后面他还要给我们讲吴式太极拳主体内容,即套路、器械、体用及其特征与修炼方法。这是我们要熟知的技术层面的结构体系。鸣生拳法还有深层次的内涵深厚的文化体系。这就是《易经》阴阳哲学和八卦原理赋予了它“究天人之际”的大智慧;《老子》自然哲学和道教养生理论赋予了它道法自然的理念和行气导引的内丹养生功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和经络针灸学理论,赋予了它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绝妙功能。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整体观方法论的视角去认知理解鸣生拳法的整体结构体系,有利于确立继承弘扬鸣生拳法的远大目标。

  张全亮先生和王乃昭先生都详细介绍了王培生宗师“印诚功法”博大的武学体系。它以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为核心,吸收谭腿、八极、通臂以及气功与养生功法等众多门派的精华,以养生为本,技击为用,所熔铸的拳法之多和文化之深厚,都达到了时代的顶峰。

  王培生宗师奉献给人类的武术秘法宝藏,高山仰止,后人难以企及。不过,他给后代留下这份遗产的时候,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开启宝藏的钥匙,这就是“按窍运身”的理论建树。李秀人女士说,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继承发展,这是薪火相传的武林传统。鸣生拳法的修炼,要在整体中牢牢把握“按窍运身”的关键,真正领会王培生宗师“头顶太极,胸怀八卦,脚踏五行”的功法秘诀,融会贯通“想象类比”、“内观反照”等“逆修返源”的意念方法,在阴阳变化的气机运动中体悟动静开合,虚实有致的神韵和旨趣。练功法,找感觉,达神旨,思接宇宙,意念腧穴,其大无边,其小无内,以整体观方法论指导练拳,励志长远,荡涤胸怀,用意专注,品味甘甜,趣味无穷。

  鸣生拳法所追求的是阴阳和合的一种境界,是脑体并练,开智开悟,修身养性一种情怀。李子鸣宗师献身革命,引领一代武林的豪侠气概;王培生宗师献身武学,身怀绝技,勇博强手,终生不败的坦荡胸怀;张全亮先生团结武林,弘扬鸣生拳法的执着精神和宏大气魄;李秀人女士,王乃昭先生守护国粹,献技献艺造福人类的博大胸襟,堪为武林楷模,赋予鸣生拳法恢宏的精神气质和崇高境界。这是修炼鸣生拳法,返归本原,发扬人生之道的最高精神动力。我们后辈传人应深思而笃行。

本文作者:李日星先生拳姿

个人简介

  五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五邑大学传统太极拳学社教练,江门市鸣生亮武学研究院创办人,院长,著名武术家张全亮入门弟子,八卦掌北派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出版《中国戏曲文化史论》、《中国优伶文化史述》、《江门五邑风俗叙录》等专著,参与《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新订全唐诗注释》等大型丛书的编撰,发表论文60多篇。早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149师,养成健身晨练习惯。退役后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先后执教于湘潭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五邑大学。退休后,以研究推广传统武术为己任,教授学生逾千,弟子60余人,在《中华武术》等刊物发表八卦掌和太极拳理论文章10余篇。新闻媒体称其为“守护国粹的老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