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拾遗:开胯的目的,怎样开胯?
开胯是所有传统武术必修课之一。假如将武学之门安放在武当山金顶,开胯标志着可以开始寻路了。之前的学习是打基础,初步认识了一下,现在可以找入门之路了。真正辛苦的日子才开始,其中还有许多岔路,最终能否入门全看修为。下面这张图可以用来类比入门的全路径:
武当山景区图
学会一趟拳,练习到不用动脑筋就能打完的程度,就是认为已经入门的同志,请端正一下思想。啥叫入门?在行拳过招中,自己能发现问题,并能改掉它。用三个月学会一趟拳,六个月练熟悉,不要说改正问题,身上的问题在哪里都不知道。即使是有师父在身边,同一个问题纠正数十次,师父手一松开,又摸不着问题的大有人在。真实练过的,其中的辛苦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如若认为每天神游般走两遍拳,就能获得了以弱胜强的功夫,这未免也太看低国术品格了。人选不了拳,拳选人。
言归正传,让我们先了解寻路之门:开胯的目的。不仅是传统武术,许多运动都要求开胯。在开胯的训练方法上坊间认知存在混淆。大多数人认为,能一字马,胯就开了。所以,练习压腿以及劈腿加速开胯。当然能劈开左右与前后两个方向的一字马,说明韧带已经很松了,这个对练习武术绝对有帮助。但是能劈一字马不代表内家拳要求的开胯状态达成了。
舞蹈:空中一字马
大家将一字马,甚至是站立一字马与武术联系在一起,始作俑者应该是早期港式武打片。那时许多演员修炼跆拳道,腿法在影视作品中镜头表现力强。但那绝非传统武术,武术有腿法,但是高过腰的腿技很少,更不要说飞起来的搞笑一踢。舞蹈演员的动作更加漂亮,难度也更加高,但是其使出的拳与腿的劲与普通人无异;体操运动员不仅能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对全身肌肉骨骼的掌控,整体协调性都非常强,但是也无法施展出破坏力的劲。
既然体操运动员、舞蹈演员都能完成比武术修炼者难度更加高的腰胯动作,在关节灵活性上也高于武术修炼者,那么是否稍加指导就能掌握内家拳的用劲方法呢?舞蹈演员难度大于普通人,他们的优势只在于骨骼肌肉上的灵活,修炼用劲之法需要改变的思维习惯,改变思维习惯的难度要大于对肌肉骨骼的改变。体操运动员要比普通人有优势一些,原因在于他们对肌肉的控制力,以及对周身骨骼的认知。
尚格云顿一字马
内家拳开胯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上半身与下肢的通道,使下肢完全接收上半身的重量。舞蹈演员开胯,是为了扭动胯部的一横一竖八字圈,尽情展示腰部魅惑姿态。可惜现今舞蹈界,胯圆转灵活的也没几人,不还是一样腰胯不分离,转个胯,都扯着腰,怎一个僵字了得。重要的区别还在于,内家拳开胯是让身体重量汇聚到中线上,而舞蹈是将分量散在全身,体操是整体协调肌肉与骨骼,将力量运转到局部。
开胯的状态,我们在前篇《内家拳拾遗:落胯与溜臀》中已经描述过,也即是“正襟危坐”在椅子上胯部的状态。只将胯内收,并不能获得不了开胯的好处,还需要保持《内家拳拾遗:裹裆、溜臀、尾闾中正》中的尾闾中正,这样上半身的重量,才能汇聚到中线上,直接传导到下肢。每每与人教技,腰部端劲的主要原因就是胯不开,导致受到的外力在聚集得不到疏通,最终被人所制。前篇讲述胯的共有五篇,为何此处又将胯拿出来讲解,主要是为了说明,开胯以后的目的,前篇是从骨骼的层面讲胯的支撑结构,以及关节转动带动劲从下往上传导的方式。本文是从顶往下讲,劲的原始来源。
从脚底骨骼往上是骨架的支撑,脚底的任何一点来之地面的反作用力,可以瞬间通过骨架传导到骨头末梢。给地面作用力,势必要先对地面有压力,其它运动是靠肢体屈伸压缩地面而得力,内家拳靠整体的松沉重力来获得作用力。人体上半身的重量要远大于下肢,将上肢的重量通过开胯无损的沿着中定线向下传导的意义就非常大了。
吴式太极拳:揽雀尾
怎样开胯呢?下面给出一系列练习,各位根据自己的水平来进行训练:
压腿:放高处,向内收大腿根的同时,脚尖勾向身体,身体弯向脚尖,每条腿压两个方向,脚垂直地面方向与脚平行地面方向;
正襟危坐:找个宽大的木凳,上半身端正,臀部只保持5cm坐在凳子边缘;
面壁蹲:脚尖顶墙根,鼻尖贴墙面,双手自然下垂,下蹲、起立;
贴墙蹲:脚弓靠近墙根,大腿、膝盖内侧贴墙,鼻尖贴墙,手臂张开贴墙,掌心贴墙面,下蹲,起立;
靠墙蹲:两脚分开一肩半宽,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平行地面,背部轻贴墙,腰部命门突出贴墙,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单腿蹲:一脚在前脚跟着地,后腿成坐腿姿势,双手伸出呈左右呼应状(上图揽雀尾中间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