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极境之地》:扎念高远,鹰笛空灵

时间:2025-04-21 09:12:25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宣晶

 

  藏族舞蹈剧场《极境之地》诗意展现高原的恢宏与草原的辽阔。(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供图)

  扎念奏响古韵,氆氇秀出华彩,呈现雪域高原的非遗魅力。上周末,藏族舞蹈剧场《极境之地》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诗意展现高原的恢宏与草原的辽阔。当下,藏舞、蒙古舞、新疆舞等刮起“最炫民族风”,席卷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骑兵》《五星出东方》等民族舞剧全国巡演,吸引大批观众。《极境之地》则聚焦海拔4500米的藏北驮盐古道,谱写明澈圣洁的云端牧歌。

  索朗群旦是《极境之地》的灵魂人物,他且行且舞,串联起“行、云、祭、礼、翼”等五个章节,讲述着关于“雪山、草原、传承”的命题。出演过舞剧《天路》《五星出东方》等大制作,索朗群旦坦言,《极境之地》的舞蹈动作不算高难度,重要的是找到表演的内心支点。“抬头看,是祖辈们不畏风雪闯出的煌煌历史;脚下路,是每一个人都将走过的漫漫人生。”

  圣洁

  索朗群旦出生在日喀则,在他的童年记忆里,不仅有西藏的群峰与森林,还有当地独特的音乐与舞蹈。“大人们忙完农活,会聚拢在一起吃饭喝酒、放歌起舞,这就是孩子们最快活的时刻。”据索朗群旦介绍,藏族各地的歌舞有着不同寓意和韵味,康巴歌舞奔放且热烈,日喀则人的表达方式则含蓄而内敛。“尤其是藏北那曲的班戈谐钦,有着让人不敢轻易触碰的神圣感。”

  班戈谐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意为“吉祥保护神”,是那曲地区班戈县尼玛乡的一种传统歌舞形式。它起源于1000多年前藏北牧民的生产生活,融合驮盐时的盐歌、运粮时的粮歌、打酸奶时的奶桶歌等。《极境之地》采撷班戈谐钦的元素,以当代艺术手法重释传统民间舞蹈。“演员们的动作细小含蓄,笑容清澈透亮,仿佛圣洁的泉水荡涤着心灵的疲倦。”观众王慧佳说。

  跟随索朗群旦的舞步,王慧佳还在舞台上发现了扎念、鹰笛等藏族传统乐器的踪影。扎念又名“六弦琴”,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鹰笛用鹫鹰翅骨制成,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民族特色。“扎念高远悠扬,鹰笛空灵清澈,如同风儿拂过雪山与湖泊。”王慧佳感叹,《极境之地》融入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元素,以舞蹈复现了藏族氆氇的手工编织技艺,让人目不暇接。

  王慧佳眼里的新鲜物事,早已在索朗群旦的心中烙下印记。2002年,12岁的索朗群旦只身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习舞,从小就参加了学校舞蹈队的他,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软开度”。凭着从高原带来的韧劲,“零基础”的藏族孩子将自己对歌舞的热爱注入了舞台。2014年,他又赴中央民族大学求学,毕业后成为一位“北漂”的自由舞者。“起初很怕闲下来,因为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也曾想找一份打卡上班的工作,却又舍不得这种‘不被束缚、不被定义’的生活状态。”索朗群旦说,“现在,我把空闲段落当成考验内心、积蓄能量的过程,期待下一次全情投入的飞舞。”

  取舍

  藏族文化丰沛绚烂,似乎俯拾即是,但文艺创作的取舍与转译并不简单。《极境之地》开场,贡桑德吉吟唱着高亢清亮的山歌,瞬间将人带到了冰封的雪域高原。“歌的寓意是——山的那边有一朵白云,它缓缓飘来,如同我的心……”总编导拉巴扎西告诉记者,每一首山歌都蕴含着美丽诗意,却难以具象呈现在剧场的舞台上。“我们曾考虑过以字幕滚动的方式做注释,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放弃了。一方面,大段文字的露出不符合舞蹈剧场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逐字逐句的注解或许会让歌声失去空灵的意境。”

  舞台空间极其有限。诗人嘎代才让受邀撰写《极境之地》诗歌脚本,却仅有一首诗作得以用多媒体的形式投射到纱幕上。节目册上刊载了几首短诗,成为观众了解舞蹈剧场的一条路径:“驮盐人迎着呼啸的风雪毅然前行,每一步都踏响传承祖辈意志的鼓点,开启与天地对话的生命旅程。”

  “本想在作品里倾注更多内容,结果每一次舍弃都成了痛苦的选择。”拉巴扎西透露,在2015年的一次采风中,他萌生了将藏北驮盐古道搬上舞台的念头,甚至为此创作了小作品《驮盐·道》,直至2023年与武汉市艺术学校合作,才促成《极境之地》的诞生。“虽然藏族舞的短视频在网上很火,但大多是碎片化的表达。我希望创作出完整的舞台作品,让藏族文化的精髓得以流传。所以,《极境之地》不仅编创舞蹈,还请来多吉、达瓦次仁、贡桑德吉等藏族音乐家和歌手,多维度呈现民族文化的面貌。这是对自然生命的崇高礼赞,也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追溯。”

【责任编辑:苏姗】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