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表达

时间:2024-07-30 09:47:48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谭志红

 

  近日,由广东省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虎门镇人民政府出品的青春音乐剧《穿越1839》在东莞玉兰大剧院首演。该剧用全息影像、优美的音乐、极具岭南风格的3D舞台,讲述了一名中学生在游戏中穿越到1839年的虎门,重历虎门销烟历史,从而实现思想转变的故事。

  《穿越1839》是为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而创作的重点文艺作品。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了缴获的鸦片超过237万斤,是禁毒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今年的6月3日是虎门销烟185周年纪念日,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东莞作为虎门销烟的发生地及鸦片战争的重要战场,为弘扬虎门销烟精神,从6月3日起先后举办了10余项文旅活动,包括文博大展、原创音乐剧、学术研讨会、音诗画主题晚会、青少年研学等,用文化艺术形式阐释“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精神内涵。

  6月2日,“扬威中外 震铄古今——虎门销烟精神展”在虎门海战博物馆开幕,并于6月3日起在全国6家林则徐纪念馆同步展出。该展览分为“虎门销烟精神的生成土壤”“虎门销烟精神的内涵”“虎门销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三个部分,通过180件(套)文物展品,全面展现虎门销烟精神的源流与内涵。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董红表示,要让展览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虎门销烟精神。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表示,本次展览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实陈列和历史知识教育,通过多媒体触摸屏、影像视频、物理互动装置等方式,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走进“扬威中外 震铄古今——虎门销烟精神展”展厅,虎门镇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宣讲大赛的获奖选手深情地讲述着虎门销烟的历史。在本次大赛中,50名选手围绕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近代历史事件展开宣讲,既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也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陈连升、关天培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虎门镇东方小学学生何海铭说,他对林则徐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将激励他以后好好学习,未来为祖国贡献力量。虎门第四中学学生陈祖儿表示,她懂得了虎门销烟的重大历史意义,林则徐敢于创新、不畏强敌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过去,我们是通过别人的讲述来了解鸦片的恐怖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今天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里,我对鸦片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香港裘锦秋中学(屯门)学生吕锦建说。6月2日,87名香港师生到鸦片战争博物馆,参加“‘湾区同心,知史爱国’香港学子爱国主义教育东莞行”研学活动,走访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炮台等历史遗址,增强了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香港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学生李卓锋感慨地说:“今天的和平与富强来之不易,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要立足祖国、放眼世界,努力学习。”

  为了让虎门销烟被更多人纪念、让虎门销烟精神被更多人传承,东莞注重用现代、潮流、符合当代人接受习惯的方式去表达虎门销烟精神。“奉旨,销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池中,浓烟升腾而起。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当晚,“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沉浸式情景表演在林则徐虎门缴烟之地——沙角炮台旧址上演,将观众带入185年前虎门销烟的现场。“我们希望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下,以现代方式来展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张建雄说。

  东莞还发起“清风徐来·我们都是好苗子——答案在路上”林则徐虎门销烟185周年文化巡游活动,组织市民游客线下巡游东莞、广州、珠海、佛山、深圳、香港6座湾区城市,行驶185公里,联动福建福州、北京、澳门、陕西蒲城、新疆伊犁5地的林则徐博物馆,在全国举办快闪活动14场,派发互动文创5万余份,覆盖超过50万人次。在广州举办“好苗子有话说”文化沙龙,邀请6位嘉宾畅谈虎门销烟的故事,同步在线直播浏览达15万次。同时在多个平台设置“我们都是好苗子”“近代史开篇地东莞”“答案在路上”等话题,引发广大青年的热烈讨论,浏览量达1066万。在知乎发起“如果你突然回到185年前虎门销烟前的那个晚上,你会跟林则徐说什么?”等有趣的历史提问,联动全国10个城市的百万青年在线讨论,浏览量超过120万。

  这一系列纪念活动,旨在释放虎门销烟精神的现实意义和现代表达,叫响“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传播口号。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禁毒委员会主任吕成蹊表示,举行虎门销烟185周年纪念活动,既是缅怀先辈,更是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要进一步激发顽强斗志,铭记“觉醒之门”的光辉历史,传承“英雄之地”的莞邑基因,紧紧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开展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东莞力量。

[ 责编:邱晓琴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