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爆款舞剧《只此青绿》在沪迎来第500场演出 “青绿热”见证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时间:2024-04-18 09:50:41 来源: 文汇报 作者:宣晶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舞蹈语汇和诗意表达,将人们带入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中。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昨天,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上海文化广场迎来了第500场演出。诞生968天、走遍62座城市,这台爆款舞剧依然一票难求,截至目前,所有已开票的场次都已售罄。与此同时,东方歌舞团携作品开启海外巡演,继3月的新加坡站之后,“青绿腰”还将陆续走进土耳其、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告诉记者,目前《只此青绿》正为适应国内国际巡演的需求做出努力,朝着1000场巡演目标奋进。

  在申城留下最美好的“青绿印记”

  “《只此青绿》第500场演出,我们起用了首演场的原班人马,在上海舞台留下最美好的‘青绿印记’。”总编导周莉亚说。昨晚演出散场后,许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热烈分享观演体验,其中“数十刷剧”的情况比比皆是。“我已经看过70多场啦!”丹丹一路跟随《只此青绿》两年多,她说,“就当是与‘青绿’一起旅行吧,我也一遍遍经历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舞者们跨越四季与山海,以500场与“展卷人”的双向奔赴,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场场爆满、开票即售罄、观众们于前厅后台排长龙守候……这些共同生发的剧场故事催生了珍贵而独特的“青绿”体验。在小红书平台上,年轻观众们与主创、演员交流交心。

  一部讲述北宋画作的舞剧,为何能走进当代青年的心?“青绿热”的背后,深刻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舞台上,故宫研究员与北宋画家穿越时空,彼此对望。古人“此画与天地共绘”的志向,与文博工作者坚守传统文化的心愿,在此刻重叠、相通。“有了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只此青绿》才成为与今人息息相关的当代题材。”总编导韩真说。

  通过舞蹈语汇和诗意表达,《只此青绿》将人们带入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中。青年演员孟庆旸领舞“青绿腰”,呈现出千里江山的流动感,是舞剧的标志性动作。“看似简单的‘望月’姿态,我们就排练了一个多月。”在她的印象里,舞剧创排过程中,有一个教室从头至尾都在抠“青绿”舞段细节,以至于演员们开玩笑说这台戏是“只排青绿”。“尽管动作在教室里已被锤炼得精益求精,但登上舞台才是真正的考验。”孟庆旸透露,《只此青绿》在巡演途中修改过四次。“2021年国家大剧院首演后,我们巡演第一站才来到上海就立刻进行了调整。”

  500场演出,见证了《只此青绿》与演员们的共同成长。“每一场演出结束后,我都会面朝舞台虔诚鞠躬,既是对我所演绎的古人表达敬意,也向今天的文博工作者致意。”饰演“希孟”的青年演员张翰说,“似乎总有一股力量护佑着我们,让高难度的演出能够‘百场如一’,顺利完成。”

  让舞蹈成为诠释中华美学的“通用语言”

  深耕舞台艺术作品的产业化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舞剧的创制领域,《只此青绿》堪为精品代表,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深度挖掘“青绿”文化IP的核心价值、塑造更强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同时,也不断探索跨界融合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目前,《只此青绿》已完成电影版、高清戏剧现场版的拍摄。电影版《只此青绿》由舞剧的原班阵容担当创作、主演。据主创团队介绍,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和对白,希望能“于细微处见证无价瑰宝从无到有,让舞蹈成为诠释中华美学的通用语言”。

  《只此青绿》还将拓展文旅演艺、数字化作品等新领域,打通文创衍生品产制与营销链路,推进艺术产品迭代创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4号的“青绿空间”已投入运营,富有古典意蕴的空间受到广泛喜爱。《只此青绿》旅游演艺版也已取得重要进展,融合应用数字技术、浸没演绎、交互体验、创新舞美等国际前沿的艺术手段。此外,《只此青绿》还与中国农业银行、国泉金业、华润怡宝等数十家厂商联名,强化品牌赋能,注入文化根基。

  据悉,《只此青绿》7月将在上海文化广场展开新一轮演出,把大宋美学与传统韵味再次带至剧场空间。“我们渴望向观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呈现方式,让人们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诗意、韵味,以及强劲的生命力。”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认为,从某种程度上,它和剧场的意义同样醇厚、悠远。

【责任编辑:苏姗】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