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巨变的生动描绘:读龙平平《觉醒年代》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关注与热评,“觉醒”成为贯穿全年的热词。百年前,一群觉醒了的中国人,成为为劳苦大众自由解放而激昂奋起的革命者,成为深邃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先进知识分子;百年后,他们的作为广为传颂,使百年历史融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薪火相传。最近,编剧龙平平根据剧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觉醒年代》再续热点,与读者见面了。
小说再现了历史巨变前夜的思想萌动。作者以全新视野,回溯百年前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革,塑造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寻找出路而艰辛探索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蔡元培、鲁迅、胡适等觉醒者为唤醒民众觉悟所做的文化探索、学术研究以及文学创作上的努力,表现了这一群体在思想、文化和现实斗争中不懈奋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品格。作品引入新旧文化人物的对垒、争论、斗争及适度的理解、通融,叙述了他们在社会斗争中的壮怀激烈,个人命运上的曲折多变。作品深入人物灵魂,描写新旧文化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痛苦,叙写他们为国家、民族和大众付出的牺牲与代价,这种代价里有现实生活中的清贫辛苦、爱情婚姻上的隐忍服从,更不乏至亲之人的生命付出。
小说敏锐、准确地抓住了历史转型期的关键词。翻开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觉醒”二字出现频率很高。一代先贤或留学日本、欧美,在比较中感知东方大国的沉睡与沉沦,或身处灾难深重的中国,为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现状揪心、痛苦。最早的觉醒者追求的不是自救,不是以逃离的方式去寻求个人安逸,而是通过苦苦求学获得知识和真理,探求民族解放之路。他们是革命者,也是牺牲者,他们勇敢无畏,同时又不乏自我冲突和相互间的矛盾。龙平平依靠深厚的学养、精深的研究、精巧的构思,用“觉醒”这个关键词概括历史转型期的思想萌动,展开一幅新旧观念、中外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引发的社会巨变图。
小说紧紧围绕影响历史的人物展开叙事。将政治风云、文化变迁、社会变革、军事斗争融为一体,站在新的时代方位回溯百年前的历史,既做整体观照,又为具体人物确定相应位置,既非简单按人物后来的政治地位定位,也决不跟风去做“民国范儿”的逸闻趣事表达。小说中的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观念互有差异,观点时有冲突,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为黑暗中的旧中国寻找新路,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即使是旧文化阵营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他们的顽固也一样被活化出一副“忘我”的固执。新旧两个阵营的斗争,同一阵营里的冲突,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在小说里穿行交织,将“五四”新文化大潮中的中国文化阵痛描绘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开了一幅丰富立体的社会生活图景。军阀之间的明争暗斗、割据混战,“五四”游行的鲜活情境,都写得活色生香。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的充满戏剧性的场面描写,令人过目难忘。这种将纪实性、戏剧性、小说性融为一体的写法,缘自作者对史实的熟稔、情感的投入和技巧的成熟。小说还在人间烟火中凸显时代风云。赵纫兰之于李大钊,高君曼之于陈独秀,江冬秀之于胡适,以及虚构的青年女性柳眉之于陈延年,无论她们的出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斗争参与度有多大的差异,无一不提供了在生活中观照时代的有效视角。此外,对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性格的刻画,陈氏父子代际冲突的化解,反派人物张丰载的塑造等,都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动感强度。同时,小说努力还原真实历史场景,对饮食、服饰、书画、语言的精确把握,让一百多年前的社会图景更加丰富、立体。
小说在宏阔的描写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主题。《觉醒年代》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品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以及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的充分准备。人物的主次层级,故事的详略铺陈,戏剧化情节的开合收放,均在这一主题框架的统摄之下。各种主题变奏和故事插曲和大小情节的枝蔓丛生,并不影响读者获得一种整体观。从痛感国家落后到为唤醒民众觉悟而呐喊奔走,从《新青年》的创办到实现组织建党,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力量,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感受青春热情、感悟责任担当、接续奋斗精神的激情之作。(作者阎晶明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