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汇聚文艺作品强大气场

时间:2021-12-17 09:59:08 来源: 新华日报 作者:王正宇

  一部耐读耐看的好作品,除了内容靠实、选材新颖之外,在表现手法上都是气势宏大、气场饱满,一贯到底。中国古代的许多赋体文学,鲁迅先生的杂文和散文,以及众多优秀文艺作品都是大气磅礴、气韵生动的华彩篇章。读来会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会让人受到强烈的感染。

  精气神是人体的基本体征,同样是文艺作品的重要体征。作品的“气”是作品的精神内核,既彰显作品腾挪流转、跌宕起伏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作者艺术造诣、艺术特色和艺术功底,它是作者思想修养、生活积累和艺术修为的综合反映,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

  “气场”制约着作品的行文造势,对作品的质量和影响至关重要。在我国古代,古人对文章的“气”早有察觉,强调文章应“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气贯通”。“文以气为主”,“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诗文以豪宕奇伟有气势为上”。这些恰中肯綮的文论思想,把文章“气”的价值及其意义阐发得十分透彻明了。

  时下能动笔写文章者甚多,诸如小想法、小感受、小发现、小情怀都能敷衍成文。但人们读到的不少作品,不是辞藻堆砌,就是逻辑含混;不是颓唐之气,就是小家子气;不是有气无力的抽搐,就是无病呻吟的叹息。读那些作品,犹如遇到盗版的碟片,断片、卡顿,断断续续,走走停停,总体印象是思理不畅,缺乏思想和艺术的完整统一。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思想稚嫩,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停滞在较浅层面,停留在表象皮相,缺乏应有的高度和深度。二是思维漂移,缺乏定力。碎片化的阅读,带来碎片化的思维,认识上的摇摆,造成思理的短路,无法形成一以贯之的认知。三是作品中的“气”无法聚合,或是辞不达意,或是出现形散神也散的状况。前两种情况主要是思想修炼问题,后一种情况主要是艺术修养和驾驭力的问题。

  恰如好的拳击手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文艺作品亦是如此。作品的“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似乎难以言说,其实是完全能够感知的东西。文章的“气”宛如歌曲中跃动的主导旋律,明丽、欢快,循环往复、一唱三叹,能在瞬间抓住读者和观众,让其感觉到作品的精妙所在,激起阅读鉴赏的愿望。大量的阅读体验和品鉴实践告诉人们,大凡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感觉到那里奔腾的气流、充盈的文气、饱满的气场。

  写作是技巧活,作品中的“气场”是作者艺术驾驭力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中的“气场”就是创作技巧的显露,是判断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标尺。作品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结构铺成、叙说描写、情感语言等等,都能观察到“气”的存在、气流的强弱及气场的大小,立马可辨作品质量的高下和作者思想艺术水平的高低。“气”是作品的精要,是编织作品的红丝线。作品中少了“气”,就少了血脉,就失去了生机,也就缺少了可读性和观赏性。文艺作品的“气场”来自于作者的眼界和格局,而“气”的涵养主要来源于作者的精神气质。作者的精气神怎样,决定着作品的气脉。作家艺术家必须对作品的社会效果有清醒的认识,在与时代同行的时候,需要不间断地对自身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心理情绪等作出调适和提升。

  作品中的“气”,无疑是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作者所思所想的自然衍生物。作者对社会演进的洞悉,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对主题观念的提炼以及对人物情感演变的设计等等,判断是否准确、描述是否连贯、气息是否通畅,气场的有无、气流的强弱,都能看出作者思想成熟的程度,同样能看出作者政治站位的高度和艺术修养的深度,这样的磨砺修炼将是漫长的过程。

  《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文章是要让人读的,作品是要让人看的。我们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的宏大事业呼唤更多的好文章、好作品问世。既要扫除低迷颓唐之气,也要扫除低俗媚俗之气。作品中所流灌的“气”理当是清新绿色的,理当是凛然大气,理当是浩然正气,这样的强大气流汇聚起来,定能激发起人民群众高擎火炬呼号前行的巨大能量。

  文章中“气”的蓄积与表现需要长期积累和磨练。对于一般写作者来说,经典作家和著名作品的写作方法、创作体会等可以多学习、多练习、多感悟、多揣摩。(王正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