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一次“向经典致敬”的现代创意

时间:2021-10-28 10:38:09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刘巽达

 

一次“向经典致敬”的现代创意

——观赏连台戏《雷雨》《雷雨·后》

  作者:刘巽达

  近日,上海大剧院上演了连台戏《雷雨》与《雷雨·后》。两台话剧,一台出自父亲曹禺,一台出自女儿万方。《雷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用赘述;那《雷雨·后》呢?会带给人们惊喜吗?

一次“向经典致敬”的现代创意

  《雷雨·后》讲述了《雷雨》故事发生十多年后,三位幸存下来的老人对《雷雨》那夜以及青春的回忆,细腻、真挚、虚实并进地讲述了《雷雨》中更多的细节,交代了《雷雨》故事前后更多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命运关系。这部舞台剧宛如交响乐般谱写了周朴园与蘩漪、侍萍共同勇敢地面对回忆、爱恨、命运和死亡,并且祈求得到原谅与自我和解的故事。

  上述的剧情介绍,也是虚实杂糅。严格地说,《雷雨·后》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主体部分是再现情节、揭示细节,让人重温经典。但是,这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它想象着活下来的三个人的生活、想法和对话。该作品整体采用现实和回忆交织的结构,用冷暖色调的灯光来区分;它对经典的补充是细化了《雷雨》中的情节,让观众直面戏剧冲突最激烈的部分;它避开了《雷雨》之中“阶级冲突”这一焦点,把人物关系定位于纯粹的情感关系,通过梳理人物的心理,让现代观众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悟。

  如果观众对《雷雨·后》的“大胆创作”抱有很大期待,可能会略感失望。也许那个“后”字,给了人们太多的想象,以为曹禺的女儿是“敢于续戏”的最佳人选,她或许会写出石破天惊的大胆情节,哪怕很夸张,也不至于太吃惊,做好了颠覆原有认知的准备。以现在的呈现来看,或许会让部分观众有嗒然若失之感。

  然而换位思考一下,我或许能够理解万方的这个版本。无论如何,不能把家喻户晓的话剧经典“续”得面目全非。但如今的处理,更像是对《雷雨》的补充细考与研究掘进,本质上是一次“对经典的致敬”。

  这次连台戏的致敬方式,是值得说道的。首先,《雷雨》的布景设置十分大胆。我们看惯了“年代戏”,容易先入为主地预设“当年真实背景”。然而铺天盖地的白色大理石和现代线条的家具,加上历史人物的穿着也并不“还原”,不免令观众走神,难以一下进入意境。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不由自主地被剧烈的戏剧冲突所攫住,被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牵系着,经典所具备的戏剧魅力超越时空,打动着几代人的心。

  我想,这是编导的刻意为之,不但出于节约舞美成本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现代审美的颠覆和探索,让现代观众更加专注于戏剧本身——剧情中的人物关系、情节演进和矛盾冲突,可以超越年代,获得共鸣。

  这部连台戏在保留了悲剧内核的前提下,对于灯光、道具、音乐、色彩等细节上的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对音乐的运用,就借鉴了舞剧的功能,让人物造型和表演具有某种抽象性,显示出极大的张力,具有较高的感染力。色彩搭配也很有视觉冲击力,灯光跟随情节推进,白色灰色等冷色调展示人物内心的疏离,高潮部分的红色灯光又烘托出浓烈的感情氛围。服装的黑白搭配,把人物内心苍白无助的情绪通过含蓄而内敛的方式展现了出来。道具也十分简洁舒朗,通过灯光的处理,有了多功用表现。

  这次连台戏的演出,可以视为在现代创意下,一次成功的“致敬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女儿对父亲的深情表达”,也是“观众对经典的崇敬表达”。这就够了。(刘巽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