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手绘天朝》:梁思成也曾受到启发

时间:2021-03-17 09:49:25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李然

  “九重宫阙晨霜冷,十里楼台落月明。”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楼台轩榭,中国古建筑之美,让人沉醉。但是,出于战乱、侵蚀等各种原因,许多古建筑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令人唏嘘。

  有一位日本学者,在20世纪初来到中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古建筑考察。这个人就是伊东忠太。伊东忠太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委派前来中国对古建进行学术考察,为日本国内的建筑保护和维修提供参考。1902年4月至1903年6月,伊东忠太自北京起程,途经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进入缅甸,途中所绘五册田野笔记,成书《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

  云南府采集的建筑装饰花纹

  北京雍和宫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塔

中国古建寻根

  《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展现的是1902年4月至1903年6月在中国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时手绘的建筑图,全景展现了清末中国古建筑的风貌。

  在伊东忠太心中,这是一个寻根之旅:“鄙人以为研究日本建筑者,首须究其历史,既悟日本建筑之发达,所得于中国系建筑者,至非浅鲜;遂又转入中国建筑之研究。”

  伊东忠太创造了两个第一:1901年,以伊东忠太为首的日本考察团是第一个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考察和测绘的学者团,这标志着专业的日本建筑学者开始介入中国古建的研究;1902年至1903年之间,伊东忠太对中国长时间的建筑考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日本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是日本建筑界研究中国建筑的开端。

重现中国古建风貌

  伊东忠太的笔记忠实记录了中国古建筑的原始风貌,为文物的修复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以北京的白云观为例,笔记中表明,他是在1902年5月28日考察的这座道教祖庭,他在文字记载中讲述了中国的道观与佛教寺院在布局、样式与殿堂各方面的不同之处。最为重要的是,在考察笔记中有一幅伊东忠太手绘的白云观山门图,清朝末年白云观的山门上有“跪讽皇经,祝国浴民,叩天祈雨”的字样,现代白云观已经没有这些字了。

  当然,与学界重点关注建筑的间架结构相比,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更多的是从艺术角度关注建筑细节。

文化风俗的记录

  翻看《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可以发现,不光是建筑,在笔记中山川地理、日常生活、服装头饰都有所涉猎,可以看出伊东忠太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日本人,伊东忠太认为,国土与国民是艺术的两个方面,也是建筑产生的基础条件。因此,在中国田野考察的过程中,历史文化、乡土方言、风俗习惯,都是伊东忠太对中国古建筑寻根探源的内容。

  在1902年4月26日北京郊外所见中,他记载了万寿寺附近妇女与儿童的发饰与服装,还非常贴切地将之称为“分头”,这也能看出清朝末年外国学者看待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梁思成说过:“在我开始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时候,日本先辈者如伊东、关野等先生的著作,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仔细研究伊东忠太的田野考察笔记及其相关图书,可知伊东忠太拥有建立亚洲建筑体系的大视野,让人不由得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

  历史是有记忆的,古建也是有记忆的。合上《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就让这充满日本学者执着与艺术力量的手绘笔记,与铭刻着中国先人智慧的古建筑,一起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