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品

穿越历史,寻找自信的基因——评张国刚《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

时间:2021-02-08 11:34:13 来源: 长沙晚报 作者:  曾高飞

  曾高飞

  我很少品读历史著作,那些千篇一律的史实和观点,早就在知识结构中耳熟能详了。但历史名家名师、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新近出版的《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简称《文明的边疆》)却让人耳目一新,产生迫不及待翻读的欲望。

  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研究丝绸之路的书火了,各种版本多如牛毛。但给读者的印象,这些书大同小异,读一本就基本上清楚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了。如果只读一本,笔者认为,张国刚老师的《文明的边疆》就是不得不读的那一本了。

  《文明的边疆》是一本有容有品,有料有趣的书。全书横贯中西,穿越3000年历史,时间线清晰,史实丰富,故事有趣,共有4大主题,20个文明故事,从大范围、长时段、历史纵深的角度考察欧亚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将这段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宏大篇章:从史前丝路到凿空之举,远古的东方与西方首次相遇;汉唐时期诸神入华,四大文明体系在西域边地汇流,开始形成多元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宋明之际,香药东来、瓷器西去,华夏物产经由海上丝路到达中亚,远迄欧洲;至晚明盛清,传教士东来,拉开了中国与欧洲从想象异邦走向东西之辩的文明互鉴的帷幕。至此,丝绸之路将亚非欧三大洲,亦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张国刚教授借助《文明的边疆》,透过3000年历史,重新解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意义,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指出丝绸之路繁荣昌盛,延续千年的不竭动力是“人类共有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看到了“政治外交、经济与财政需求、科技交流、宗教传播热情是丝绸之路上动力机制的四个维度”。这些理论为当下构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经验启发,为世界人民理解“一带一路”的人文历史根基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视角。全书配有文博摄影师大V动脉影的20组高清彩插,图文并茂。

  张国刚教授是清华大学历史学名家名师、教授、博导,曾入选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历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张国刚教授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等先后获评“中国好书奖”(2017)、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2020)、“清华大学第三届王步高通识教育奖”(2020)、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由其主讲的《中西文化关系史》《资治通鉴导读》等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以及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丝绸之路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特殊意义,映照出祖先们上下求索的铿锵脚步和铮铮风骨,从中可以找得到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和借鉴——这就是文明兼容并蓄的现实魅力所在。

  地理概念上的边疆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其神秘源于独特的文化;其文化的独特源于多种异域文化在此百川归海,交汇融合,并且同频共振,在历史峡谷相遇相碰,在现实世界听得到脆亮的鸣响。

  当下,我们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逐梦。《文明的边疆》告诉我们,要兑现这个伟大梦想,实现民族复兴,首先得把经济搞上来,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富国强的国家,这是不能动摇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张国刚老师在《文明的边疆》一书中给我们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