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的急切呼唤
——由老河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引发的若干思考
面对发生于湖北武汉并流行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根本,引领全国各地加强统一领导、科学判断形势、强化防控举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纵观这次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既是对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大考中的市域社会治理表现如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又将如何推进?疫情防控的实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在疫情防控中的具体实践
实践一:把握全局指挥若定,疫情防控有序推进。1月24日,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启动后,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迅速调整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继续坚持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双指挥长制”的同时,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和办公室主任,由其他市领导领衔担任各专项工作组组长。疫情防控战时工作机制随即高速运转,防控工作宣传发动、医疗资源整合调配、防控物资采购储备、重点小区封闭管理、城乡道路交通管制、返乡人员排查登记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应治”工作要求全程落实,防控工作在与病魔的较量中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先机,全市自疫情发生以来未出现一例死亡病例,自2月10日以来再未出现一例新增确诊病例。
实践二:发挥民智民力,实现联防联控。没有层层召开会议,没有层层转发文件,1300名城乡网格管理员、3000名平安志愿者、2600名专兼职治安联防队员、35个民间组织、110家本土企业及外埠企业老河口商会迅即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以街面宣传、卡口防控、小区劝返、入户排查、捐款捐物为主要内容的联防联控格局快速形成。全市共开展居家健康排查133010户433301人,到户率和到人率均实现100%;排查登记武汉返乡人员11512人,实现返乡人员和密接人员信息全掌握;劝返外出群众3100余人次、外出车辆500余台次;提供特殊时期生活服务近2万次,服务特殊人群近1万人次、其他人群近9万人次;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2000余万元、捐赠防护物品近56万件。
实践三:畅通便民利民渠道,化解战时服务难题。一是加强物资储备,稳定市场供应。建立生活物资物流运输绿色通道,批准6家大型超市、3家农贸批发市场限时错峰营业,指导水、电、油、汽等行业正常稳定营业,确保了市场供应充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二是体现人文关怀,服务特殊群体。政府托底,安排专人向923名“三独”人员(独居老人、独居残疾人、独居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和健康监测;乡镇(街道)统筹,逐一落实13家福利院569名集中供养老人、32159名精准扶贫对象、2387名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排查和生活保障;公安负责,严格落实监管场所全封闭管理、防控知识告知、监室每日消毒、在押人员佩戴口罩、配送物质无接触交接等防控措施,确保了监管民警及202名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三是网上网下联动,解决普通群众难题。网上依托网格微信群,网下依靠小区劝返点,每日督促指导居民测量上报体温、开展居家防护、反映生活需求、进行物资订购和配送,切实解决群众因小区封闭管理出现的生活难题。
实践四:法德并举战疫情,信息技术强防控。一是用好德治措施。以弘扬社会公德为主诣,详尽宣传疫情期间外出对个人的危害、居家对社会的贡献,争取群众对“非必要不外出”的理解支持,引导居民进行相互监督和善意提醒。二是用足法治手段。依法依规每日发布疫情通报、定期公开受赠款物接受和配发信息、适时发出13条疫情防控指挥部令、严厉查处10余起制售假劣药品和囤积居奇案件、妥善处置多起因封闭管理和暂停营业引发的矛盾纠纷,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用活自治功能。引导居民自建生活服务交流群,自行解决生活中的小困难和小需求;组织居民参与劝返防控、小区保洁、电梯消毒、小纠纷调处等疫情防控自治活动,有效缓解了社区防控压力,探索了居民自治新形式。四是用实科技功效。运用智慧城市平台,精准分析实有房屋、实有人口、流动人口、返乡人员、入城车辆、特殊人群等要素信息,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雪亮工程平台,实时监控人员外出和聚集情况,及时通过网络广播喊话劝散聚集人群、宣传防控知识。
二、在疫情防控实战中对基层社会治理短板不足的反思
反思一:应急指挥体制必需强化,战时工作机制务必完善。一是防控力量组织调配不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虽然果断做出了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的决定,但是按照什么模式让广大党员有序进入社区开展工作,有的提出按照党员“双报到”要求执行,有的提出按照“创文”联系点包保制度实施,结果导致防控力量调配一度出现短暂忙乱。二是基层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弱化,党员“双报到”、社区共建共治等工作平时流于形式,对下沉一线党员组织协调不力,一度出现“下沉党员聚集、防控分工无序”局面。三是无职党员作用发挥不力。社区党组织对无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平时仅限于登记在册、召集开会、组织学习。无职党员很少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之初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反思二:社会治理多元化仍显不足,社会参与常态化尚需坚持。一是全能政府观念根深蒂固。政府与社会、市场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始终是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社会及公民参与没有太多自由空间,开放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难以形成。二是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滞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不完善,公益型、服务型、专业型社会组织屈指可数,与政府功能互补的社会组织更是寥寥无几,大量疫情防控基础工作只能由政府负重担当。三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活力不足。居民对社区没有归属感、缺乏认同感,在疫情面前往往表现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参与防控意识较差,在社会治理其他方面则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已利益必取。四是志愿服务体系不够完备。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多半组建不规范、章程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在疫情防控中所作的工作仅仅是临时性服务,服务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和日常社会治理工作的能力明显不足。
反思三:服务理念有待更新,服务方式亟待优化。一是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基层防控人员对宣传、排查、劝返等工作尽职尽责,对服务居民吃喝用度和每日问询体温却有颇有微词,工作中就难免表现出厌战和厌烦情绪。二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基本生活服务圈没有形成,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之初,社区组织在解决群众现实困难时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三是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对居民长期封闭下的情绪疏导、慢性病人长期居家的健康指导等,基层组织既无专业人才、也无应对措施,无法满足突发情况下居民群众多方面、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反思四:德治法治自治有短板,信息科技深度应用是弱项。(1)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不全、覆盖不广、力度不够、效果不强。部分居民的道德修养还不尽如人意,疫情防控期间仍有少数人不听劝阻外出、不戴口罩聚集,甚至发生了几起不理解劝返工作、讽刺挖苦防控人员的事件。(2)公民法制教育针对性差、实用性弱、警示性软,部分公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个别公民不了解疫情防控“一级响应”相关规定,日常生活中仍然我行我素,极个别公民甚至辱骂殴打防控劝返工作人员。(3)居民自治组织乏力、参与无序、成效欠佳。25个城市社区636个物业小区仅有4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占比仅为0.63%,社区与小区之间存在服务管理断层,组织引导居民自治缺乏桥梁纽带。大多数群众对居民自治缺乏认知认同,凡事依靠政府、依赖组织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4)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创新不足、应用不够,大数据中心没有实现全域数据互通共享,雪亮工程缺乏深度实战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乏善可陈。
三、疫情防控实战经验带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启示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时难险阻无坚不摧。疫情防控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各级党组织统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为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要完善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县、乡(镇、街)两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分管工作,合理明确固化党建联系点,科学制定联系点任务清单,定期参与指导联系点的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确保平时指导机制与战时指挥体制能实现“一键切换”。二是要做实党员“双报到”制度。把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时间分解到月、分解到周,加强各类党员与社区党组织的深度融合;把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任务细化到居民小区、楼栋和家庭,增强“双报到”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改进社区共驻共建制度。探索建立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党员交叉任职机制,搭建双方更加通畅的沟通平台,方便双方及时交流党建及社会治理工作需求,着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四是要推行党员亮明身份制度。坚持党员人人佩戴党徽,推行悬挂“党员家庭”公示牌,通过党员自觉自律和群众监督,促进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启示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休,形成人人参与大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贯彻这一基本要义,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等利益相关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首先要厘清政府治理职责。彻底改变政府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做法,通过完善社会治理的法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确保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其次要发挥社会组织独特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公益型、服务型、专业型社会组织,积极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广阔空间。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激励补偿机制,大胆让更多的社会服务事项交给市场、交给社会,既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又让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释放大能量。第三要引导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要通过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拉近居民与社区的距离,增强社区的社会黏合度和成员归属感,让居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第四要激发志愿者组织工作活力。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采取网上网下多种方式,开展社会治理宣传、心理疏导、法律咨询、健康指导、矛盾调处、防控巡逻等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志愿组织工作活力。
启示三:坚持服务为先,践行民生为本。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服务为先”理念,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有找准并固化了社会治理的这一落脚点,才能减少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才能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其次要构建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要及时总结疫情防控的成败得失,把联系群众的平台从网上拓展到网下,从社区延伸到网格、楼栋和居民家中,既要全面了解群众平时的需求,又要提前预判群众战时的需要,力求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第三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公共服务社区“直通车”,切实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广泛吸纳各类专业人才、专业服务组织和个人,搭建居民基本生活服务平台,打造足不出小区的精致居民生活服务圈。
启示四:坚持“三治”融合,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大力推进城市小区业主委员会、乡村居民自治协会建设,努力实现居民自治组织全覆盖,着力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内容涵盖家庭生活、邻里关系、村风民俗、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探索实行履行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积分制和奖励制,使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真正发挥移风易俗、淳化民风的作用,推动居民自治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局面快速形成。二是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优化网上法律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直播普法、法律公共服务调度、舆情预警等功能;健全法律义工服务团队、普法讲师团,大力开展“点单式”普法教育,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全民普法教育大格局。加强专业调解机构、基层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巩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引导社会成员在法治轨道上主张权利、解决纷争。三是强化德治的教化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通过乡贤、道德模范、村规民约、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大力推进家风家教建设,利用文明城市创建等载体,组织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最美家庭和好邻居、好媳妇评选活动,实施“发现最美老河口人争做最美老河口人”活动,积极弘扬传承“开放、包容、诚信、宽厚”的汉水码头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教化作用。四是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要强化“互联网+”社会治理理念,积极研发部署雪亮工程深度应用系统,大力推动雪亮工程与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等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对社会治理的科技支撑作用,努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体提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判和快速处置能力。要深入推动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拓展延伸,加快推行“一证通办”的普及应用,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真正让人民群众渴望已久的“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真正让人民群众从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中享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作者系中共老河口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