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与湖南花鼓戏
贺绿汀(1903年—1999年),中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可胜数的音乐作品,人民音乐家的身份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他与湖南花鼓戏有着近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贺绿汀的出生地——湖南邵阳蚂蝗塘(旧属邵阳县,今属邵东市),昔日境内流行花鼓,活跃着不少民间花鼓班社。其父在农忙之余热衷于戏班演出,是民间戏曲演艺的忠实票粉,贺绿汀也深受其染。从小,贺绿汀就聪颖过人,会用树叶吹奏《小放牛》的旋律,哼唱《小砍樵》《摸泥鳅》的曲调,还特别用心地自制了一把二胡,拉奏邵阳花鼓小曲。村边的打谷场,柔和的月光下,耳边飘来“哎哟喂,山对面有个丑小伢哟……”的歌声,质朴、风趣,非常动听。多少年后,每当贺绿汀回想起童年经历,仍然觉得冥冥之中仿佛有种神奇的艺术力量在牵引着他。
七八岁时,贺绿汀来到哥哥任教的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在那里,他爱上了一台老式旧风琴,一有空就会去弹。学校附近有一座水府庙,庙里的戏台非常有名。旧时宝庆(今邵阳市)有“四大庙宇万年台”之说,即水府庙、火神庙、灵武庙和东山寺的戏台,以水府庙居首。每年庙会,人们在这里“祈神唱戏,愿戏经旬弥月,盛极一方”。艺人们排练、化妆、表演,贺绿汀与小伙伴们看得目不转睛,热爱花鼓戏的种子在他心里越埋越深。中学毕业后,贺绿汀在担任音乐教员时,收集到一些戏歌小调,编了好几首儿童歌曲。“小小星,小小星,好像青石板上钉铜钉。我要爬上去,可惜天高路远不能登……”时值大革命风暴来临之际,他毅然投身时代洪流,领导邵阳工农运动,与花鼓艺人结为杵臼之交,组班进城,参加义卖演出,筹款慰劳胜利进军的北伐将士。后来,他为革命出走他乡,创作出《暴动歌》《垦春泥》等革命歌曲,激励民众不畏艰辛英勇抗敌,还有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等。最为人瞩目的是,他抽取邵阳花鼓戏主要成分丝竹音乐,创作了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几度回乡,观看湖南花鼓戏等地方戏曲,搜集民间音乐素材,慰问老艺人,鼓励他们用老曲调唱响新时代。在他的大力倡议下,第一个邵阳花鼓戏剧团成立了,东、西、南路名艺人齐聚,三派艺术融合,人才济济,行当齐全,邵阳花鼓戏迎来了艺术上的繁荣鼎盛时期。
贺绿汀对湖南花鼓戏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其对传统戏《打鸟》《张谦参军》《韩梅梅》《装灶王》和现代花鼓戏《救救她》等剧目的具体指导。他先后两次回邵阳,在观看花鼓戏《打鸟》时,啧啧惊叹于剧中歌舞气氛里显露出的浓郁地方民间色彩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建议男主角由年轻演员担任会更具有观赏性。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打鸟》剧组参加湖南戏曲艺术团赴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在北京一炮打响,受到中央领导的一致肯定。梅兰芳、田汉、欧阳予倩等艺术大师也纷纷撰文对《打鸟》予以高度赞扬。其中的经典唱段还被改调而歌,诞生了著名民歌《到春来》,为李谷一、刘一祯等名家精彩演绎。他还对《救救她》的主要演员龚谷音把蹲牛棚的亲身经历融进角色之中的生动演绎大为赞赏,作了极高评价。
贺绿汀回乡期间,还爬罗剔抉,旁搜远绍,记录并保存大量具有乡土风格的花鼓音乐,指导整理和录制了《湖南民歌一百首》,为中国民歌宝库留下了珍贵资料。在此过程中,他独具慧眼,发现和挖掘湖南花鼓戏出身的著名歌唱家何继光、刘宇明、周清玉等音乐人才,推荐他们到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将湖南花鼓戏艺术推向更高境界。
20世纪末,已是鲐背之年的贺绿汀心心念念牵挂的仍是家乡的花鼓戏。面对为其拍摄个人传记片的工作人员和以花鼓戏教学见长的邵阳艺术学校老师,他语重心长地说,湖南花鼓戏是中国戏曲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民歌紧密相关,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创新。
贺绿汀不但是民族音乐大家,也是湖南花鼓戏演变和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他的一生与湖南花鼓戏有着割舍不断的闻韶情缘,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引领湖南花鼓戏阔步前行于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他为地方戏曲发展所付出的热忱和努力,不应该湮没于时代转换之间。(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