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态度、格局与才情
李朝德送来他的新书——《蝴蝶的翅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我既感到欣喜,也有点意外,我以为这本书早就出版了。
去年5月,朝德拿着打印的书稿找到我,让我提意见。他谦逊地说,给孩子们看的书,一个字都不能马虎。我一边读一边写下阅读感受,难掩激动,最后一句话是:“多么希望老师们、同学们都读读这本书,它给你爱,给你希望和力量。”
记得,朝德骑着电单车来取稿时,我和他在小区附近沿着大观河边走边谈,谈张桂梅,谈山里的学生,谈创作和阅读感受。拿回稿子几天后,朝德又担心稿子是否写深了,少年儿童是否有理解障碍?关于稿子的深浅及思想内涵,我们又通过微信进行了交流。一般来说,交了稿,且出版社已认可,作者完全可以抽身而退,静等出版。他这样做,完全是自己给自己加码。较去年的书稿,成书后又有很大改动。
以前,这样的写作者不少,特别是老一辈作家,习惯了与稿子较真。当然,以前生活和工作节奏慢,出版社和书店也没那么多,大家都不急,一年或更长时间写本书,是很常见的。但是时代在变,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匆匆忙忙向前赶路,很少有人愿意对一部已经被认可的书稿进行反复修改。况且,各行各业都在“抢种抢收”,慢就意味着丧失先机,影响后期的发行与效益。然而,翻开书便明白,作者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慎之又慎。写作者就是要对文字心存敬畏,尤其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书。
这部作品让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值得称道的是写作的态度。主题文学创作,特别是写先进模范人物,往往跳不出宣传的思维和方式,如此,难以和新闻报道拉开距离,视野和格局受到了限制。去年,听说作者在华坪县住了两个多月,进行了大量的“外围”釆访,我就觉得这部书一定是独特而有戏的。朝德大多是随意釆访毕业后的学生及其家长,或者其他周围的人,而不是盯着主人翁。“在华坪这个县城,我在鲤鱼河边闲逛,与当地人聊起张桂梅,他们向我讲述了很多她的故事。……他们以为我是一个外地来的好奇的游客。”正是这样扎实地深入生活,朝德笔下的故事才如此真切动人。
其二,主题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不能淡化文学的理想与追求。我们要考量的不仅仅是宣传理念、出版课题、市场前景,更要考量心灵课题、人文情怀和读者认可等维度。这种写作表面上是考验作家的文学技巧,实则是检验一个作家的情怀和格局。李朝德写张桂梅,选了一个巧妙的角度——爱和教育。这个角度具有很强的带入感,文字背后有一种力量拉拽着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从而在阅读中重拾教育之本、人生之本。
其三,主题写作不是概念写作,而是追求有质感的在场写作。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动人、生动形象,这与文学的艺术追求实质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写给少年儿童阅读的作品,更离不开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细节。这部作品写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张桂梅。除了模范人物大爱无私,也写出了作为普通人的张桂梅。她有失落,爱开玩笑,爱生活,有时还爱发脾气。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用很大篇幅写孩子和家长,如第四章写青春成长的迷茫,贴着青春少年的心理去叙写,也从侧面写出了张桂梅像一束光,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所有这些,正是成长中的少男少女们所希望看到的有意义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文学所追求的品格。
拿到透着墨香的新书,再次翻阅还是让我情难自禁。李朝德写过很多精美的散文,但长篇纪实儿童文学写作还是首次。这次投入,激情燃烧,成就了这本书。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9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