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作家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时间:2022-08-02 10:36:06 来源: 光明网 作者:李宜蒙

 

  专访话剧《三湾,那一夜》编剧王宝社——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光明网见习记者 李宜蒙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自2019年首演以来,以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扣人心弦的叙事张力、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更有年轻剧迷将其形容为“热血偶像剧”。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这部口碑佳作将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艺术化再现“三湾改编”这一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演出前不久,曾凭借该剧荣获第24届曹禺剧本奖的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接受了光明网记者专访,分享如何在打磨剧本的过程中吃透红色历史细节、尊重戏剧创作规律、洞悉年轻观众心理,让话剧《三湾,那一夜》作为主旋律作品成功突围,与当代青年同频共振。

  “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是戏剧工作者的失职”

  记者:您为何将《三湾,那一夜》定位为“写给年轻人看的红色主旋律”?

  王宝社:我们常说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红色历史,不要忘记前辈先贤,那么是希望谁不要忘记?主要是年轻人。可是主旋律作品喊口号的比较多,给观众留下了“板起脸教育人”的印象,使得年轻人不愿意看,我觉得这是戏剧工作者的失责。

  主旋律作品应该更好看才对。三湾改编,它就如同一座精神的金矿,留待后人去挖掘。所以我在创作之前就瞄准了年轻观众,希望能让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在艺术的享受中爱上红色历史剧。

  记者: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与年轻观众交流的?

  王宝社:编剧,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大厨,同样的食材,怎么才能做好?首先要知道对方想吃什么。既然要面向年轻观众,就得研究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审美趣味。我跑到大学、中学的剧社,跟学生们讲关于三湾改编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反应,我基本上就能知道哪些部分是年轻人感兴趣的,怎么讲才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当我说起“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差点被人绑起来”,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围着我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不光是他们好奇,我曾经也是这样在内心埋下了创作的种子——

  2008年,我陪着当过八路的父亲参观三湾纪念馆,听到当地一个老人说:“你不知道啊,毛泽东在三湾改编的时候是非常危险的。按照当时的规定,军官的饮食标准是四菜一汤,军官可以坐轿子,毛泽东就一定要把这些改了,改成官兵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当时的军官可不答应!”之后又到井冈山参观,我在那里看到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这些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大的戏剧想象空间:那一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用戏剧的规律讲故事,才有可能吸引年轻人”

  记者:您曾经创作过《托儿》《独生子当兵》等构思巧妙的经典喜剧,以及《王爷与邮差》等家喻户晓的春晚小品,那么在《三湾,那一夜》中,您是如何通过戏剧技巧讲故事的?

  王宝社:刚才说过,我想用这个戏吸引当下的年轻人,但是他们在信息量密集的互联网环境下长大,一旦戏走慢了、拖沓了,他们可能就会开始看手机,再过一会儿估计就要直接抬腿走人。怎么办?我觉得只有用戏剧的手段、戏剧的规律,讲戏剧的故事,才有可能吸引住他们。

  所以我就努力在这个戏里把悬念感做足,靠悬念来攥住观众。悬念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过程,比如大家肯定知三湾改编的结果,但不知道毛泽东到底是怎么赢的;一种是不知道结果,就是剧中被军官打压的雷排长到底有没有跑。当这两条线紧紧地拧在一起,力量是很大的。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另外,还有罗荣桓在会场外做保卫工作这条线,他和朱建胜的交谈也从侧面补充了很多关键信息。比如警戒线要不要向外扩一百米,罗荣桓坚持不扩,因为他和毛委员一样,相信“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是人心所向,战士们在外面听到会上讨论的内容,自然会作出判断。

  记者:很多年轻观众都说毛委员是自己心目中的“热血偶像”,您对塑造这一戏剧形象有什么心得?

  王宝社:写伟人领袖,很容易落入“高大全”的窠臼,我想摆脱这样的创作套路,把毛泽东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人物来研究:作为一介书生,那个晚上,他没有兵权,环绕他周围左右的大部分都是反对他的人。但是秀才遇上兵,能够“把理说得清”,他是怎么做到的?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我认真拜读了许多毛主席的文章,反复揣摩他说话的方式,发现他真的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办过工人夜校,特别会使用俚语和谚语,我在剧中就用了一些,像“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还有他给战士们演讲,“我们现在才700人,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来,我们这个小石头也能砸烂蒋介石这个大水缸。”太生动形象了!后来我也模仿他的语气写了一句台词:“我毛润之不是算命先生,我今天给蒋介石卜上一卦,少则20年,多则30年,他那面青天白日旗,一定会被人民扯下来。”

  在前几轮演出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很多年轻观众看完戏特别激动,主演谢幕的时候,直接在台下喊:“毛委员,我们爱你!”我听完非常欣慰。

  “先吃透历史,把钉子找准,再琢磨挂什么衣裳”

  记者:您认为在创作红色历史剧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王宝社:我认为写历史剧有一个原则,就是墙上的“钉子”必须得是真的,编剧要先吃透历史,把“钉子”找准,再去琢磨上面挂什么“衣裳”好看。

  所以我在创作之前大量地搜集历史资料,比如《罗荣桓传》《何长工传》,包括一些专家写的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研究著述。三湾改编纪念馆的历任馆长我也都做了详细的采访。我还在旧书网上淘了很多老干部、老红军的回忆录,前后花了七千多块,哪怕只有一张纸头有用,也要买回来研究。到后来,江西永新县有个档案局的局长,还打电话向我请教关于三湾改编的问题,因为有时候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未必像我们写戏的人那样去吃透边边角角的细节。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刚才说到的雷排长,就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关于他的“钉子”都是真的。我在研究史料的时候发现,毛泽东曾经领导过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后来党组织保护其中一些骨干去了安源煤矿,而秋收起义又有许多安源煤矿的工人参加。有了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在,我就可以进行虚构创作了。

  记者:结合创作《三湾,那一夜》这部红色主旋律作品的感受,您最想对戏剧工作者说的心里话是什么?

  王宝社:我期待,主旋律戏剧的创作者真正地热爱红色历史,因为只有钻得进去才能深入浅出;我期待,大家都能够用戏剧的规律去写主旋律,不要喊口号,不要板着面孔教育人;我期待,我们的主旋律戏剧能够在人们广大观众心目中占主要位置,因为这些作品传递出的理想信念就是我们精神上的‘钙’,如果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挺不起精神脊梁。

以戏剧之名,让年轻观众爱上红色历史

  就像这部作品里说的,“人活着靠灵魂,人站着靠脊梁,没有灵魂,人就活不下去,没有脊梁,人就站不起来。我们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让部队有着始终站立不倒的脊梁。有了灵魂和脊梁,散沙就能聚成水门汀!”

  (本文图片均由王昊宸摄)

[ 责编:张悦鑫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