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之心体察自然万物——读叶梅生态散文集《福道》
作家叶梅一直倾心于生态散文的写作。无论是早年的小说《撒忧的龙传河》《最后的土司》《歌棒》等,还是后来的散文《根河之恋》《穿过拉梦的河流》等,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都贯穿其中。在新近推出的散文集《福道》(重庆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中,她再度通过清新细致的文字、生动幽微的细节、深刻生动的笔调,观察生态环境、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既有对过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惜和批评,更有对保护生态的热情记录,展示出在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里必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江西省共青城市北倚庐山、东邻鄱阳湖,是重要的白鹤观赏地。近年来共青城市坚持生态立市,呈现“六园相连、九水相通、堤路结合、城景相融”的生态格局,形成“显山见水、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市局面,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图为白鹭在城郊嬉戏。况建摄/光明图片
2020年,叶梅被生态环境部聘为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她更为直接地参与环保实践,积极传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她的生态写作从最初的感性变得更为理性而专业。
《福道》是描写福州的散文,作者用它作为书名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那就是奔着幸福的福道走,必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福州这座有156条河流的城市,水网密布,也曾一度遭受生态破坏。作者详细描写了福州生态治理的措施,描写治理后的福州到处都是“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便民、健身、休闲的福道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一只鸟飞过锦州》《从柴桑河到海棠故里》等篇章,站在当下的角度,用清晰流畅、满怀欣喜的笔调,描写锦州、眉山、丹棱、洪雅、嘉鱼、东营等地的山青水绿、鸟语花香。
《福道》在竭力推行绿色价值观和环保生活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对生态理念的深层思考,即大爱无疆的情怀、万物和谐的追求,对人和自然的悲悯和热爱。叶梅在散文中表达出我们必须对人类的爱扩展到对自然万物的爱,要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分子而不是自然的主宰。因此,叶梅对万事万物如虫鱼、花鸟、树木都抱有深切的情感,既持有近乎人类母亲看待儿童和少年的怜爱温情,也持有对万事万物如神灵一般的敬畏敬仰,还具有万物共生、相生相克的生物链科学观。
作者在《鱼在高原》中,满怀深情地描写青海湖裸鲤(湟鱼)的生命历程。裸鲤为了适应青海湖的咸涩,在进化中脱去了鳞甲,但没有丢弃洄游到布哈河、沙柳河等淡水河产卵繁衍的生命密码。作者以湟鱼的视角开始洄游历程的展示。从开始时鱼儿们不慌不忙、争先恐后,到遇到暴雨时所经受的灾难,再到许多鱼儿被鸟作为食物的遭遇,最后仅仅千分之一的鱼儿到达孕育之地,实现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作者表达了对自然无比敬畏和敬仰的情感。湟鱼千百年的洄游密码,比人更能适应生态的能力,“对未来心怀憧憬”的信心,即使死亡也不能阻挡的前进步伐,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在描写这个神奇生命的过程中,作者的生态理念贯穿其间,不仅敬畏自然、热爱自然,描写“那些祖祖辈辈在湖上打鱼的人们都收起了渔网钢叉,放飞了鱼鹰,将投放在裸鲤身上的目光变作了慈祥”。好一个“慈祥”!将人和鱼儿(自然)的关系描写得如此温润、妥帖。作者还在散文中清晰地表达了万物相生相克、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虽然有部分鱼儿成为鸟的食物,但是“鸟儿多的时候鱼儿多,鸟儿少的时候鱼儿也会少,鱼鸟共生,相克相依”。这种万物相克相依的生态链内涵,便是我们地球生物生生不息的密码。而生活在青海湖周边的汉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同胞深谙此道,深知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道理。为了不污染湖水,他们将流传千年的瓷质宝瓶换成酥油糌粑宝瓶来“祭海”,这生动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环保理念,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诠释。
在自然环境逐渐好转的情况下,提升公众的自然审美能力是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学的责任和意义。描写自然的美景、歌颂环保卫士、传承环保传统,尤其是传递生态审美体验是《福道》给予当今生态散文的重要贡献。这是叶梅行走于祖国大地上真实的情感记录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作者用心去体验每个地方的美景,用情去观察山河风物,用深刻的生态理念去理解人和万物的关系,用共同体意识去理解各民族关系。
叶梅不是采用学术报告式的、纯粹理论式的方式来宣传生态理念,而是采取深切的情感体验和生动活泼的小说化散文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她以真诚之心体察自然万物,笔下充满了和谐与温情:鱼儿和人一样“心怀憧憬”,花儿有如顽童一样的“别名”,相亲相爱的东方白鹳一家,西渚失而复回的白鹭和蟋蟀。在叶梅看来,茶有声音、树有性格、河有气质、山有品格。当然还有人,那些为生态和谐付出艰辛劳动和巨大贡献的现实中的人:将生命完全献给绿色事业的科学家,带领村民将臭水垃圾村变成最美乡村的村支书、鄂温克94岁的生态保护者玛丽亚·索,在沙漠上接力种树的右玉人……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通过叶梅真情细致的描写而活色生香、鲜明感人。叶梅是小说家出身,她的散文技法多样,人物栩栩如生,细节鲜活生动,情感真挚细腻,饱含生态哲理的文字让人读来温润亲切、触动心灵,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受和深刻启迪。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3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