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岗的印记
1996年,我从粤北山区来到改革前沿深圳,在宝安区松岗街道从事群众文化工作。那年春节,我们举办了一场醒狮大赛,文叔“与蛇共舞”的绝技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松岗七星狮舞的“逗蛇”绝活儿,我虽早有所闻,但亲眼见文叔与蛇交锋时,还是倒吸一口冷气!经过打听,方知文叔正是松岗七星狮舞的传承人文琰森。以后每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我都请文叔登台表演,他的身影也留在了送戏下乡、大家快乐、春节七天乐等活动的舞台上。
这项广受欢迎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松岗流传已有近百年。了解七星狮舞的历史,才知它的传承与当地民众缅怀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有关。文天祥被俘后,跟随他举兵抗元的侄儿文应麟及其亲眷为避杀身之祸,流落至此并终老松岗。松岗的原住民多为文氏后代,有数万之众。明洪武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文天祥兴建的文氏大宗祠,至今保存完好。而每年的七星狮舞表演必定要在文氏大宗祠前举行,寄寓了对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尚武精神的推崇、传承。
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七星狮舞的“逗蛇”深入人心。表演者长时间以舞蹈形态与人称“过山风”的眼镜蛇缠斗,机敏的动作惹人喜爱。除了“武狮”,以“狮子书法”为主要舞法的“文狮”也令人叹为观止。松岗七星狮舞有“骝马步”“彪步”等多种舞蹈步法,有“狗型”“伏虎型”等数种造型,足具岭南地域特色。
舞七星狮习俗在松岗繁茂生长,逢年过节喜庆事、奠基开张祭祀日,都少不了醒狮助兴。人们敲锣打鼓,翩翩起舞,庆祝丰收,表达喜悦。许多舞狮高手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松岗七星狮舞第二代传承人文琰森便是其一。
文琰森生于1938年,祖籍松岗山门村,为文天祥第26代侄孙。自小对醒狮和武术兴趣浓厚,9岁正式拜七星狮舞传人焦贤为师,苦练数十年造诣颇深。在我国香港以及英国、荷兰教授学徒,成了远近闻名身怀“逗蛇”绝技的“七星狮王”。2006年,文琰森成立“山门文琰醒狮训练社”,专授七星狮舞,传承非遗文化。
2012年,文琰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抬头望着远方,久久不语,眼眶里盛满泪水,百感交集。2014年,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山门文炎醒狮训练社”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该社先后培养弟子3000多名,已成为深圳及香港声望很高的狮舞门派。如今,82岁高龄的文琰森依然舞动着手中的狮头。
忽如一夜春风来,七星狮舞在松岗得到传承和发扬,得益于2005年,深圳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我们开始寻找老祖宗留下的“根”,七星狮舞、赛龙舟、木器农具制作技艺……古老的文化一个个被挖掘,分别列入国家级、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此,松岗成为深圳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地区。
和七星狮舞一样,赛龙舟在松岗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松岗赛龙舟习俗起源于清末,至今已逾百年。除了纪念屈原,松岗赛龙舟还有一层特殊含义,就是纪念文天祥。百年龙舟文化,多了些文氏后辈祭拜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宗族色彩,其仪式更神圣,规格更严密,程序更讲究。
松岗重视龙舟文化传承,曾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和广东省龙舟锦标赛。端午前夕,茅洲河上彩旗飘扬,鼓声阵阵,龙船队伍像箭一样向前冲去。队员们奋臂挥桨,破浪飞舟,一时间水花飞溅,龙旗飞舞,龙舟飞驰,松岗人奋勇争先的精神在号子声中呈现。松岗把龙舟文化融入文艺创作中,邀请名家创作歌曲《不屈的龙舟》《龙舟争上游》和舞蹈《龙舟竞渡》,将龙舟文化在大街小巷传唱。
松岗木器农具制作技艺,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松岗人勤劳节俭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深圳的传统农具制作昌盛于松岗地区,原宝安县制作木器农具经历了从个人木器铺生产作坊,到设立宝安县第一家松岗农具厂的过程,其间有200多年历史。
传承人文业成是一个与木头打了50多年交道的木匠。早在1962年,他进入当时的松岗木器社当学徒,之后成为颇有名气的师傅,打磨出了无数件既精美又实用的木器农具。退休后,文业成为了不让木器农具在现代社会失传,四处寻访,收集遗落在各家各户的木器农具,至今已收集了数百件。今年,深圳首个木器农具主题展览——“忆农耕岁月,讲松岗故事”木器农具制作技艺展在松岗开展,文业成现场与参观者分享了传统农耕文化。
七星狮舞、赛龙舟、木器农具制作技艺,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它们已深深扎根松岗,成为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粤港澳大湾区的春风吹拂大地,深圳迎来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我看到了松岗的担当。以非遗为纽带,松岗建立龙舟、舞狮基地,建设龙舟文化展览馆和龙舟体验区,弘扬岭南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文天祥纪念馆、蔡学元进士第等历史遗迹,建成博物馆群,非遗传承、民俗特色、红色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农耕文化、忠孝文化,更多松岗的印记为人们铭记于心,牵引着远在他乡的松岗人,回到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
(作者:冯细球,系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