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资讯

周励:穿越历史与现实的非虚构创作

时间:2019-11-28 16:45:2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周励

周励

  在海外华语文坛,周励既是知名作家、商务精英,又是探险家和文化旅人。1992年,她因纪实性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声名鹊起,这部“描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的小说,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留学生文学的经典,并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被广为讨论。然而,周励并没有让自己的文坛印象定格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于2006年发表《曼哈顿情商》之后,近期又推出了名为“非虚构”写作的探险纪实和文化散文系列。这些作品不仅彰显出双重文化身份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还渗透着其本人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理解。

  如果说,漂泊感、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寻根”是周励早年作品的重要主题,那么其近期的作品中,已看不到这种移民者的身份困惑,周励转型为华文文学界书写探险报告文学的女作家。2012年至今,周励六次前往南北极,探访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冰岛联合北极考察站,在北纬九十度的北冰洋冰泳,试图追寻百年前南极探险家的足迹,并将探险经历写成了《穿越百年,行走南北极》《攀登马特洪峰》《极光照耀雪龙英雄》等20余篇纪实散文,陆续在《文汇报》上发表,向海内外同胞讲述中国科考队员们令人动容的“南极精神”。

  这些探险纪实散文是周励自我突破的尝试之作,这与她于海外生存打拼过程中所磨砺出的拼搏、挑战精神不谋而合。在《攀登马特洪峰》中,她将登山运动的起源、首支马特洪峰登顶队的传奇、马克·吐温与马特洪峰的因缘等,与自己的攀登经历相互穿插,展现了鲜明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意识。在她看来,现当代的探险史不仅具有科考价值,还具有美学价值、精神价值,关乎个人意志、关乎国家实力、关乎人类文明。作者所涉足的绝境极地都蕴藏着无限危机,变幻莫测的气候、陡峭危滑的悬崖时刻挑战探险者的勇气和毅力,正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坚持者才能看到最美风景。

  为什么要去极地?用周励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对一切与物质无关的事物的兴趣。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血液里的激情;是心灵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是读万卷书、行走天下的勇气和理想。”除了探险,周励对世界各国文明的向往让她踏上了寻访人类历史的漫漫之旅。于是“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欧洲文化散文系列六寻八篇《寻找腓特烈大帝》《寻找路易十四太阳王》《寻找法国玛丽·安东奈特王后》等应运而生,这是其广泛的阅读视野与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在“寻找”系列文化散文中,她实地涉足那些与西方启蒙历史有关的重要地点,通过时空变换以及话题引领,吸引读者追随她一步步探寻,设身处地地代入那个特殊情境,反思和检索历史的偶然和必然,通过一些看似琐碎日常的历史细节,串联起大的历史背景。她爬梳故纸堆和架构语言的能力令人佩服,纷繁众多的事例、名言信手拈来,以流畅自洽而又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勾连现实与历史,在凸显出人类历史文化耀眼之处的同时,又流露出人道主义的关怀及对当下的反思。

  如何将个人与民族、国家交织在一起,始终是海外华人孜孜探索的一个主题。在“寻找”系列散文中,周励显然是有意为之地进行中外对比。以《寻找路易十四太阳王》为例,其中路易十四叱咤风云的生平,让周励想到同一时期的康熙,文中既有对潜在的历史走向分析的点睛之笔,也有对治乱规律的关注。

  较之探险纪实与文化寻踪,《生命的奇异恩典》等访谈类散文则文笔流畅自然,观察细致入微,对人物的刻画和对话的重现,都让人如临其境。《生命的奇异恩典》从董鼎山先生的二三事谈起,用女性的细腻体验,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进入到董公夫妇的日常生活,感受到董公夫妇惺惺相惜的爱情以及董先生无以复加的丧妻之痛,令读者动容。这种试图回到生活及其事实本身的非虚构,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还在个人记事层面上创设出了文学性,使得极为普通的现实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审美呈现,并在隐隐散发的淡淡凄凉中展现了作者心系苍生的悲悯情怀与心怀大爱的理想主义。

  周励一直强调其创作的非虚构性,强调文学对现实的介入、文学与现实的互动。无论探险纪实报告,抑或回忆性散文、文化之旅散文,都是具有鲜明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她以亲身经历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冒险精神且兼具历史情怀、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者。她用跨文化的视角来开放、包容地理解世界的历史与现实,那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不懈追求,展现了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另一个面貌且独具文学价值。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