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创作要跳出剧场思维
舞台艺术的重要展现平台是剧场。舞台艺术创作的专业化,细分出了编剧、作曲、导演、表演、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多个门类,每个门类在不断提升各自精细度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彼此的关联度,共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剧场思维。长期以来,“舞台艺术”与“剧场艺术”几乎成为一对同义词。
然而,从发展规律看,艺术创作萌芽于日常生活。舞台艺术创作不是一开始就有“登台”的说法,剧场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是舞台艺术创作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但也只是舞台艺术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主要载体。基于剧场空间形成的剧场思维,不能看作是舞台艺术创作的本质属性,剧场思维伴随舞台艺术发展而生,也要随舞台艺术发展而变。
服务人民是一切舞台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民在哪里,舞台艺术就应该在哪里。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信息获取路径与审美欣赏习惯,这一变化要求舞台艺术创作主动突破原有的剧场思维。
万物互联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科技进步是推动万物互联的技术支撑。舞台艺术创作借助科技的翅膀,既可以丰富舞台表现形式,又能激发出更多奇思妙想,催生出新的艺术样态,实现跟不同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
一是舞台艺术与影视在剧场内融合。为了突破固定的舞台场地与观演距离带来的视听觉感受局限,舞台艺术创作开始越来越多地将影视呈现方式引入场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上,主创团队在国家体育场1万平方米的主表演区内,动用了近8000名演员,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荣历程。为了在这个庞大视觉域内细腻地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主创团队通过即时拍摄、瞬间剪辑、“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投屏的方法,将场内戏剧演员的表演同步投放到长174米、高29.5米、总面积5133平方米的LED主屏幕上,实现了恢宏气势与细节刻画的同场域存在,极大地增强了舞台演出的感染力。
二是舞台艺术借助技术进行网络传播。一段时间以来,受版权保护、收益转化、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舞台艺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网络传播态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下演出受到明显冲击,倒逼院团谋求线上发展。可喜的是,一些院团管理者和艺术创作者深刻认识到,疫情终会结束,舞台艺术的互联网传播却不会停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未来,已经呼啸而来。谁能更迅速、更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思维、运营方式、技术手段,谁就能更主动、更长远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方向。网络传播不仅是一场传播领域的革命,更是一场影响舞台艺术创作全域的革新。在复合型人才资源、网络技术前沿领域发现制高点、下好先手棋,将为院团长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比如,位于北京东单的国话先锋剧场正在进行一场“智慧改造”,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将剧场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新视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让观众在家中就能欣赏到8K超高清电视直播的话剧演出,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看视角,触屏放大观赏画面,带上VR眼镜在虚拟剧院里沉浸式观看表演。
三是舞台艺术与电视/网络节目融合。舞台艺术在博采众长、丰富本体的同时,也开始融入电视节目、网络综艺,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三档央视文化类节目,将舞台表演与人物访谈、影像剪辑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在舞台表演区域采取“1+N”多舞台、多时空并行等样式,融入话剧、音乐、舞蹈等舞台表演形式,生动立体地展现出蕴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精华、涌动在中国革命红色血脉里的英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楷模树碑立传,为奋进拼搏新时代的同路人加油助威。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带观众回到七夕、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古时场景,用“游园”的方式串联起一个个既有传统意蕴、又富于时尚表达的舞蹈音乐作品。B站与河南卫视联合推出《舞千年》,以“综艺时间、影视流程”为制作标准,通过高超的舞技与唯美的拍摄,不但加深了观众对舞蹈本体的认识,更在潜移默化间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
舞台艺术创作要跳出剧场思维,不是理论层面的命题,而是来自实践发展的总结。一方面,剧场独特的沉浸氛围、审美享受与社交功能,为舞台艺术带来不可替代的剧场魅力,剧场内的舞台艺术会吸收更多更新的表现手段,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舞台艺术将走向荧幕、走上网络,以开放融合的姿态展现丰富多元的样貌。未来,舞台艺术作品也许不需要观众到剧场现场观看,而通过视听传输设备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要求舞台艺术从文本创作、音乐创作到表导演、服化道在内的一系列环节,根据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要求进行调整匹配。所有这些都对舞台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2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