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创作须处理好大与小关系
近几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很是火爆。其中有赢得口碑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
对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现象纷繁复杂,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信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作出选择”。而那些被诟病的历史剧作品,恰恰就是在对历史材料的“选择、组合和再现”过程中出了问题:有用个人的猜测臆想和尚无定论的学术解读,取代历史定论、社会公论的问题;有对历史钩沉进行个人化、猎奇化、边缘化的发掘,或是仅仅出于地方、部门的立场,美化或贬损某人、某事的问题;有将目光锁定在帝王将相上,始终围绕着皇权这一轴心闪转腾挪,将历史剧的创作空间越做越小,甚至陷入死胡同之中的问题;有将历史空间作为缺乏艺术水准和艺术逻辑的遮羞布,存在庸俗化、媚俗化、架空悬浮的倾向问题,等等。
莫要小觑这些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的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影响了历史剧创作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给观众带来了思想、审美、情感上的某些偏差。
加强历史剧创作,做到“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除了要树立大历史观、把准正确的创作方向,在历史语境中观照现实,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还须处理好“三大三小”关系,即大主题与小切口、大人物与小角色、大事件与小细节之间的关系,通过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历史剧。
确定历史剧创作的主题,我们固然需要从整体上、从联系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引导观众认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关于民族、文化、国家统一等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问题,不能用个人的猜测臆想和尚无定论的学术解读,取代历史定论、社会公论”,并善于从“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和后宫生活”的主题中突围出来,以更丰富的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和生活视角来确定创作主题,同时还要处理好大主题与小切口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因为大主题有时就蕴含在小切口中,而且,以小切口支撑、顶托起来的大主题,往往因小而实、小而丰、小而巧而使得主题表达更具鲜明性、更富感染力。何况,寻找小切口、小视角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历史资料进行选择、组合和再现”的过程。毫无疑问,以小切口来反映历史,从小视角来再现历史,还能有效避免历史空间存在的一些缺憾,在把握正确的历史潮流和历史趋向的前提下,更具体详实地展示真实的历史风貌,演绎生动的历史事实,折射宏大的历史背景,进而增强主题的逻辑性和厚重感。
在许多历史剧创作中,重要历史人物是绕不过去的创作对象。根据剧情需要,有时应花大量篇幅来塑造和刻画大人物,毕竟,大人物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中,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一方面“要避免只对历史钩沉进行个人化、猎奇化、边缘化的发掘”;另一方面,不能为了凸显大人物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对一些小人物、小角色的叙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在历史剧创作中,“不仅要有旧时王谢堂前的风云际会,更要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烟火”,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这就需要摆正大人物和小角色、小人物的位置,在表现、描述大人物的同时,要善于把小角色、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好,尤其要把小角色、小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挖掘好、刻画好、表达好。这样的创作思维和视野,不仅可以丰满大人物的形象塑造,也能促进剧情的互动发展。
历史剧创作中大环境、大人物回避不了,大事件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因为没有大事件作为载体,大环境就没有意义,大人物就无以出场。表现叙述大事件,既要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又要围绕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要求进行表现,如此才能让大事件得到最充沛的还原。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既取决于创作者如何“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新颖的艺术手法体现”,更取决于如何在细节表达上进行完善和提升。在大事件的表达上,如果细节体现不充分,就会抽离历史的立体感;如果细节刻画不完整,就会造成历史的缺憾感;如果细节表达不准确,就会导致历史的扭曲感。细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看似不经意的细枝末节,恰到好处地丰满人物的性格形象,水到渠成地推动情节的深入展开,举一反三地升华剧目的主题表达。而细节不在别处,就在对历史精髓的精准把握中,就在对历史剧创作的特点和规律的熟稔驾驭中,就在弘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自觉追求中。
历史剧是立足今天对历史的回眸与诠释,因此它既是有历史感的又是具当代性的。“三大三小”关系,恰恰是处理这两者关系的一种途径。
任何意义上的历史感,无不包含着对现实的思考和当下的需求,要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途径,这应该是当前新历史题材剧创作要确立的选题思路和关注焦点。
推动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健康发展和创作繁荣,既是电视剧自身改革创新、发展提升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一个途径。为此,有关部门应对历史剧目全过程服务指导、全流程质量管理,并通过整合资源,集结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创作出更多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历史剧。(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