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原创

漳台缘丛书《曲同调》:两岸唱着相同的曲调

时间:2021-10-26 10:25:3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金川 黄亚平
漳台缘丛书《曲同调》:两岸唱着相同的曲调
    《曲同调》封面。 张金川 摄

  中新网漳州10月25日电 (张金川 黄亚平)“我们唱的锦歌,就是台湾老乡唱的歌仔戏。我们现在唱的芗剧,就是“改良戏”和“歌仔戏”的融合体……”漳台缘系列丛书《曲同调》序言中这样写道。

  《曲同调》由福建省漳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编辑出版。漳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相关负责人2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古老的漳州锦歌到台湾歌仔戏,再到闽南改良戏和芗剧,同根同源,锣鼓同声,弦管同调,语言同音,是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戏曲艺术奇葩,也是两岸人民一条缠绵不断的文化纽带。

漳州锦歌进校园。(资料图) 张金川 摄
漳州锦歌进校园。(资料图) 张金川 摄

  随着两岸交流深入,歌仔戏(芗剧)研究硕果累累。《曲同调》就是一本有关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研究的论文汇编,精选十几位漳台两地著名歌仔戏(芗剧)研究专家学者的文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两岸歌仔戏(芗剧)风貌。

  漳州锦歌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姐妹艺术之花。锦歌植根于民间,唱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也把锦歌带至台湾,并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了“唱歌仔”的新形式。2006年,漳州锦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陈彬在他撰写的《台湾歌仔与闽南漳州锦歌》一文中指出,锦歌作为从民间歌谣小调发展到说唱曲艺曲种,其中的一大流派“走唱”就是今日台湾歌仔的翻版缩影;“台湾歌仔”与“锦歌走唱”数百年来在两岸唱着相同的曲调,抒发的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曲同调》精选了十几位漳台两地著名歌仔戏(芗剧)研究专家学者的有关文章。 张金川 摄
《曲同调》精选了十几位漳台两地著名歌仔戏(芗剧)研究专家学者的有关文章。 张金川 摄

  闽南师范大学台籍教授施沛琳也在《闽南语歌仔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指出,先民带入台湾的民歌、戏曲、歌舞、说唱、乐器和宗教音乐,都在岛内生根开花,繁衍传承,经过几百年的吸收融合,仍保持原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支独秀之花。

  在施沛琳看来,漳州锦歌的杂嘴词《土地公杂嘴》,唱词内容是祈求土地公保庇嫁个好老公,这首锦歌传到台湾,变成了《歹歹翁吃抹空》,曲式、旋律结构及词格基本相同;《天乌乌》《鸡角仔,早早啼》是闽南儿歌传入台湾后,编成流行歌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播且风靡大江南北的经典例子。(完)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