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原创

文娱产品的风向在哪里?

时间:2021-09-14 10:22:06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张洁

 

  一段时间以来,娱乐圈丑闻不断,一个接着一个的明星纷纷“塌房”,甚至让广大网友见识到娱乐圈表面之下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一面──资本控制、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饭圈”乱象……近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等多部门集体发声,对数据造假、艺人偷逃税、“阴阳合同”等行为进行坚决抵制、惩戒和组织引导。一连串针对娱乐圈歪风邪气的“组合拳”顺应民意、正当其时强力出手,激浊扬清。

  当流量不再成为衡量娱乐产品的终极标准,当文娱产品数据造假被禁止,当跑偏的审美回归主流,文娱产品的风向又将如何?

  “流量变现”不是“万能灵药”

  “好产品”才能“破圈”

  “饭圈”乱象频现,已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从偶像选秀类节目中“粉丝”集资超百万元涉嫌非法集资,到为“爱豆”投票购买大量酸奶扫码后将奶倒掉,再到当红艺人涉嫌违法犯罪时仍有不少“粉丝”为其摇旗呐喊……今年以来,类似新闻事件层出不穷,种种乱象将“粉丝”文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8月底,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十条针对性举措直戳“饭圈”长期以来存在的乱象,明确提出不得利用算法流量进行数据造假,控制热搜、操纵榜单,进而影响网络舆论和规避监管。

  9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持续整治“饭圈”乱象作了专门部署。从强化综艺节目管理、强化榜单产品管理、强化“粉丝”消费管理、强化“粉丝”互动管理、强化明星经纪管理、强化明星自我约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等八个方面着力,坚决抵制造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探索构建“饭圈”管理长效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娱产业得到很好发展,“粉丝”经济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作为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如今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且有组织的利益圈层,往往有明星经纪公司、平台机构、资本等多方力量介入其中。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红人经济商业模式及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粉丝”经济关联产业市场规模超过4.1万亿元,2023年预计超6万亿元。这意味着,“粉丝”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粉丝”文化研究者尹一伊表示:“‘饭圈’引入到国内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大力发展,是娱乐化和追求经济利益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他们变现的方式其实就是流量变现的方式。”

  “饭圈”文化现在已经变成了社会文化一股重要的力量,这股力量甚至左右明星的发展,尤其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粉丝”经济不断扩容,一些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变了味儿,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控评、刷数据、反制“黑粉”等成为“饭圈”常态,“粉丝”动辄争斗不休,造成不良网络生态风气。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表示:数据资产是一个重大的财富,这个财富不能掌握在一些别有用心的资本手里,他们利用数据资产为所欲为,数据造假,通过数据造假获取巨额利润。

  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报道《斩断娱乐圈乱象背后的资本链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江宇指出,流量明星和“饭圈”的产生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伴的,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在资本的主导下,平台资本、流量明星、“饭圈”文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

  在这个利益链中,平台资本是主导力量;流量明星被资本选中在前台表演,诱导“粉丝”消费;“饭圈”文化则是资本利用自己掌握的经济力量创造出来的消费文化,通过影响社会特别是操控青少年的消费习惯,攫取经济利益,甚至影响社会思想文化氛围。所以,中央有关部门部署了禁止诱导“粉丝”消费、严控未成年人参与、规范应援集资等措施,是完全及时和必要的。

  可以预见,在不良的“粉丝经济”和“饭圈文化”被打破后,“流量变现”的模式必然受到极大冲击,尤其是一些“劣币”的生存空间将极度压缩,“有流量”不完全等于“好产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产品”将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和生长空间。

  选秀综艺陨落后

  代表作必然成为偶像艺人的“标尺”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一些选秀出身的艺人来说,只要有狂热“粉丝”在为自己投票、刷票,他们就能在娱乐圈占有一席之地,红不红已不再依赖作品。这是因为“粉丝”群体逐渐公司化运营,艺人的流量数据高低,不仅可以成为流量明星在文艺作品中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更是成为“粉丝”团体对自己偶像支持的唯一方式。近些年大量虚假热搜、评分、榜单等数据频繁出现在网络,这导致很难从网络上看到真实的数据,听到真实的声音。

  国内的选秀节目始于《超级女声》。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全面刷新了旧的综艺形态,一些诸如“复活”“场外投票”等设计,至今仍被不少综艺节目沿用。2018年被称为“偶像元年”,互联网选秀综艺节目接棒,偶像节目也成了“养成偶像”,“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播出,偶像团体进入了民众的视野。谁的人气高,谁就能出道,一切都由观众票数决定,有流量就有钱,有话题度就有关注度,显然节目并不是为了提升观众审美品位。

  选秀的本质,应该是选出有实力的艺人,用优秀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价值。但近年的选秀,极度缺乏优质选手,往往成团出道之日,也是被遗忘的开始。因为,选秀团体出道后尚未有成熟的偶像工业体系,选出的限定团体本就从赚快钱出发,无法像曾经的小虎队这样的组合一样,以出圈的作品、持续加热的人气在娱乐圈站稳脚跟。不少团体成员除了跟团体活动之外,还要在自身个性、知名度等方面继续下赌注,团内的个体活动资源、人气流量、口碑影响力的比拼,同样是一场“恶战”。

  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等。在中央宣传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中,继续对综艺类节目做出部署,要求严格内容监管;严管综艺节目,健全审批机制;严禁选用未成年人参加选秀类节目;持续开展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整治工作。

  17年间,由电视转战互联网,平台的挪移给偶像选秀带来了巨大的生机。3年近10档选秀综艺的催生下,曾经“偶像元年”大肆宣扬的追梦初心正在被打破。选秀综艺快速衍生,人才需求量不断上涨,经纪公司加大输送人才数量,却在近些年出现大面积“塌房”,黑料实锤、业务能力不佳肆意上岗逐渐被引爆。尤其是“饭圈”“出道”“成团”“打投”“C位”“应援”等令人眼花缭乱术语的出现,加快了新一轮选秀的“速朽”。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练习生出道的渠道变窄了,但小型经纪公司可能会在公司内部组团出道,或者转向演员或网红,在影视上找找机会。造星方式正在不断拓展,除了“偶像养成网综”,“爆款黑马网剧”“直播短视频”等或将成为新的造星阵地。

  自“偶像元年”开启之后,观众很少见到由成熟男艺人带来的专业化团体舞台。随着《披荆斩棘的哥哥》的持续引发探讨,节目中的男艺人并非靠造梦来满足“粉丝”的情感需求,而是通过过硬的实力和极具鲜明的个人特色,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来感染观众。这种唤起大众向讨论而非“粉丝”限定的舞台,无疑是让市场惊喜的。

  优秀内容将取代人设

  成为娱乐行业的第一生产力

  不可否认,明星立人设,已然是一种商业模式。然而,如果名实不副、德不配位,“人设崩塌”的后果不仅仅是经济风险,更是对社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2021年以来,一记记“重拳”所向,既包括艺人本身的德行和资质,也包括规范市场秩序、压实平台责任、严格内容监管、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制度保障等。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第一条事项就是“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要求坚决抵制高价片酬、严肃惩戒片酬违规、“阴阳合同”、偷逃税行为。在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明确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要求树立正确审美观,加强文艺创作审美导向把关;要求科学看待收视率、点击率等量化指标,加大“中国视听大数据”推广应用力度。

  诸多政策已经加速行业在内容方面的转向,优秀作品将取代人设再次成为娱乐行业的第一生产力,而这已成业内共识。《觉醒年代》《扫黑风暴》的热播都是市场对抗“流量”的证明。与此同时,从业者同样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让真正好的作品不断涌现,而不是让凭借数据造假和炒作而涌现的“流量剧”不断冒头。

  以《觉醒年代》为例,该剧以“南陈北李”从相识相知到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叙事主线,全景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剧中人物的觉醒感召着当代青年。该剧用暖色调烘托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用黑白相间的画面给人以深沉感,电影质感的视觉设计不仅增添了美感,也更加生动地将时代的风云际会全景式表现出来,极富感染力。

  《扫黑风暴》是继《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相似题材的优秀作品后,再次成功引发收看热潮。该剧题材大尺度,在轰动全国的操场埋尸案、海南黄鸿发案、孙小果案等扫黑除恶真实案件的基础上“糅合”剧情。28集的体量、一集一天的剧情推进和播放速度,取得了张弛有度、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同时,该剧有演员精湛演技的加持,剧目播出后热度持续走高。

  另外,在影视剧的演员配置上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中年人+年轻人”这种搭配的组合人设在逐渐增多,而非曾经众星捧月式的“年轻人的故事”。在家庭情感剧集方面,《亲爱的爸妈》中闫妮搭档王砚辉,和一众青年演员共同演绎重组家庭的酸甜苦辣。《婆婆的镯子》,邬君梅搭档蓝盈莹和牛骏峰,讲述新时代年轻人“婚姻试用期”的故事。包括《关于我妈的一切》《外婆的公路》等待播作品,聚焦了以中老年人为主角的世界,老戏骨并非只能演配角,属于他们的“主角剧本”也正在增加。

  在江宇看来,文艺绝不是单纯的唱歌跳舞、吹拉弹唱,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任由资本在文艺界无序扩张,放任违法失德艺人横行,文艺就会失去为人民服务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会受到瓦解的威胁。只有监管常态化,才能保障文化娱乐产业的长期、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多点真善美,少点假恶丑。记者 张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