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视点

发展多样文化,添彩美好生活

时间:2024-03-21 10:43:31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杨典 龚顺

 

  【研究报告】

发展多样文化,添彩美好生活

——2023年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报告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执笔: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典;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龚顺)

  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人民认可度与满意度是文化发展评价的重要检验标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

  今年,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2023年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课题组展开调研,分析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民众对文化发展的满意程度并提出对策建议。

发展多样文化,添彩美好生活

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景区内,文创雪糕受到人们欢迎。新华社发

发展多样文化,添彩美好生活

市民在贵州省黔西市观农台悦书屋阅读。新华社发

  看数据 民众高度评价文化发展成就

  “2023年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调查”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城乡区域开展,使用概率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案,抽取了全国248个县(区),共获得35668份有效问卷。调研主要结果如下:

  民众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满意度高、信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在党对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发展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近八成受访民众(79.55%)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八成以上受访民众(84.28%)表示“我为中国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八成以上受访民众(85.3%)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程度会进一步提升。此外,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和年轻世代对未来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预期更加积极。

  民众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旋律文化,整体上偏好中华文化底色的文艺作品,并认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可以兼容并蓄。调研表明,超八成受访民众(81.13%)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八成受访民众(77.50%)喜爱主旋律文化。国产电影的票房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结论。近年来国产电影表现亮眼,我国票房排在前列的电影均为国产片,一些好莱坞电影遭国产片“碾压”,2023年北美高票房电影《芭比》和《奥本海默》在中国内地未进入票房前十,《满江红》《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等国产电影表现不俗。这与十余年前好莱坞电影“一家独大”的情况大相径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通过本次调研,能看出这一理念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调研显示,我国民众普遍认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赞成“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可以兼容并蓄”,这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民众认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较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对此满意度较高。调研数据显示,七成左右受访民众认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能够满足不同维度的个体需求,反映出民众对文化发展的满意度整体较高。具体而言,认为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休闲放松需求的比例最高(76.14%),其次为提升文化素养的需求(71.36%),再次为满足视听觉享受(69.36%)和审美、鉴赏需求(68.29%)。可以说,我国各类文化产品在满足民众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情”的多层次需求方面,水平正持续提升。例如,无论是“尔滨”的冰雪旅游持续火热,还是“村超”“村BA”赛事的兴起,都体现了我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不仅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求,还提升了文化吸引力、增强了民众对家乡的文化自豪感。

  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满意度较高。本次调研分析了我国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对外媒体和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满意度评价。数据显示,受访民众对当前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评价整体较好,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能力评价最高,其比例为78.74%;其次是对中国文化产品国际传播能力的认可,比例为74.22%;对于中国对外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认可也在七成以上(70.64%)。此外,国产文化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甄嬛传》《媳妇的美好时代》《人世间》《封神》《漫长的季节》《繁花》等中国原创影视剧成功“出海”,在海外掀起追剧热潮,让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口碑不断提升。

  寻规律 创作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

  本次调研以影视类作品为代表,分析了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满意与否的具体原因。调研显示,一部作品是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决定群众对其是否满意的关键因素。民众对影视类作品满意的原因排名依次为:真实(贴近日常生活)、符合科学和历史常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制作精良等技术层面的因素并没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调研显示,不同类型的民众在文化偏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从区域上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普遍参与的文化活动存在一定不同;居民文化参与模式存在群体差异,既具有鲜明个体特色,又能体现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既与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又与地区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需要发展不同类型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群众数字化时代的文化新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调研显示,新媒体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数字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当前,人们最经常用来获取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前两位分别是短视频和微信,传统的电视和广播排在了第三位。网络文化日益流行,民众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包括观看直播、短视频、演出等;随网络媒介发展而来的文化活动已经融入农村日常文化生活。因此,当前应更好促进数字技术和文化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

  找短板 我国文化发展仍存瓶颈与不足

  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满意度不够。调研显示,约八成受访民众(77.71%)认为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相当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有些文化创新过于追求时尚和潮流,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而且这一比例在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和年轻世代中更高。

  专业文化场所的整体可及性不足。调研显示,我国休闲文化场所的可及性较高,大部分受访民众表示,所在社区或村就有休闲运动广场、公共体育场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休闲文化场所,但专业文化场所整体可及性较低。仅37.03%的受访民众表示所在社区有图书馆(室)或文化馆,23.34%的受访民众表示所在社区或村有美术馆、博物馆等专业文化场所。

  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拥有率方面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较为突出。调研显示,农村地区休闲文化场所和专业文化场所的拥有率都低于城镇地区。27.75%的受访城镇居民表示所在社区有美术馆、博物馆或纪念馆,仅17.25%的受访农村居民表示所在村有此类专业文化场所,城镇拥有率为农村的1.61倍;61.24%的受访城镇居民表示所在社区有休闲运动广场,仅50.69%的受访农村居民表示所在村有休闲运动广场,城镇拥有率为农村的1.21倍。此外,从区域差距来看,东部地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数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以图书馆为例,40.49%的东部地区受访者表示所在社区有图书馆,这一比例为中部地区相应数值(35.31%)的1.15倍、西部地区相应数值(32.66%)的1.24倍、东北地区相应数值(34.32%)的1.19倍。

  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内容建设存在短板,导致利用率不够理想。调研发现,除了数量上的不足,城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在产品质量、风格特色、更新迭代等内容建设方面也存在短板。就此,受访民众反映了诸多问题:所在社区的图书馆图书品类有限、新书上架不够及时;博物馆展陈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美术馆作品与该区域居民喜好契合度低、缺少互动性活动……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使用热情。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常看图书报刊的城镇居民为33.47%,农村居民仅为23.68%;选择常去文化场馆的城镇居民为37.36%,农村居民则为30.02%;选择经常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城镇居民为36.51%,农村居民为42.63%。

  谋对策 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主流文化占主导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在文化文艺创作中,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更好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主流文化产品,既不能过度创新“走了样”,也不能墨守成规失去竞争力,应广泛使用影视剧、音乐、动漫游戏及文化旅游等针对不同受众和不同场景的文化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推出更多主旋律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

  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力量,完善文化供给体系。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市场配置资源和创新创造、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灵活服务等多重优势,丰富完善文化供给渠道和供给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同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在市场文化发展方面,要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强化创新驱动,探索打造“文化+”的产业形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在组织文化发展方面,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加大对基层的扶持引导力度,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同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针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技和创意含量,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积极培育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充分释放垂直化、圈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书店、小型现场演出等夜间文化消费以及广场舞、健步走等群众文体活动,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支持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创造。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借助数字化机遇,促进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文化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创新传播形式,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和国际传播力。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创新媒体业态、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促进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强化用户连接,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精品。进一步发挥对外主流媒体积极作用,创新国际传播内容和形式,从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更立体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增强公众的“四个自信”。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光明日报》(2024年03月21日 07版)

[ 责编:徐皓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