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视点

年轻力注入“文化弄堂”青春潮“焕活”百年建筑

时间:2022-12-01 11:04:30 来源: 文汇报 作者:宣晶

《今潮“舞”步“声”》音乐会跨界融合,以创新方式表达艺术畅想。

以色列小提琴家施洛莫·敏茨与中国舞者段婧婷领衔的舞蹈工作室D.LAB DANCE青年艺术家跨时空对话,呈现出一场全球连线互动的“同台”。

艺术家在弄堂尽情跳舞,市民驻足拍照打卡。

国风民乐快闪SHOW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样式,传统文化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

“以戏会友”戏曲现场,不局限于传统的观演方式,让市民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本版图片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虹口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供图)

陈凤华原创作品展《处女作》在今潮8弄举行,邀请市民共同创作《我们的第一个作品》。

将艺术元素注入弄堂,老建筑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处处氤氲文化和艺术的气息。

将艺术元素注入弄堂,老建筑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处处氤氲文化和艺术的气息。

  在百年建筑前,在“文化弄堂”里,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展演活动接连登场,澎湃着青年艺术创造力,让市民感受独特的沉浸式艺术体验。11月26日,虹口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的百年建筑上空响起经典名曲《茉莉花》柔和委婉的旋律。这首经久不衰,传唱中外的歌曲经评弹与美声的跨界演绎,令观众耳目一新,同时也拉开了《今潮“舞”步“声”》音乐会的帷幕。作为2022海派今潮艺术季——“自定艺·年轻力”舞台重磅演出之一,《今潮“舞”步“声”》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用创新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使观众享受艺术美好,感受海派温度,聆听青春之声。

  今潮8弄的一幢幢老建筑、一条条弄堂流转在静谧的光阴中,诉说自己的故事,成为值得“阅读”的城市风貌。2022海派今潮艺术季则为这一“海派潮流地标”注入了更多精彩。此次艺术季以“上海节·气”为核心主轴,以艺术与建筑为创想原点,以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为生活刻度,将中国文化美学与生活哲思镌刻到海派弄堂之中。“自定艺·年轻力”舞台联通国内与国际舞台,带来跨时空艺术连线、艺术在现场、艺术沙龙、实验艺术展等板块交叠的8场演出与展览活动,涵盖国风民乐、流行音乐、现代舞、戏曲等多种舞台艺术跨界。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崇邦集团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与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承办。

突破传统

打造艺术跨界新形式

  11月26日晚,今潮8弄三联排建筑穿越历史华丽变身,科技感光影投映在古老砖墙上,虚拟与真实的3D光影交互,璀璨灯光幻影让现场观众为之惊艳。

  舞步跃动于小提琴音符之上,呈现出一场全球连线互动的“同台”。以色列小提琴家施洛莫·敏茨与中国舞者段婧婷领衔的舞蹈工作室D.LAB DANCE合作青年艺术家们跨时空对话,云端共演《爱的忧伤》与《爱的喜悦》。这场久违的国际演出“现场”,以音乐、舞蹈传递力量,向世界展现了亚洲演艺之都的蓬勃活力,也为后疫情时代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演出新模式提供了范本。段婧婷说:“海外艺术家对‘全球同台’的新形式很感兴趣,合作中他们也可以了解到当代的中国舞者、中国青年正在做些什么。”

  评弹名家高博文与青年歌唱家徐平安首次跨界合作《茉莉花》,尽显中西音乐跨界的创新之美。“评弹与女高音合作,琵琶与钢琴共鸣,传统与现代碰撞,玩一把创新跨界非常有意思。”高博文说,“艺术季‘开门办节’,让市民吃完晚饭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古凡乐团带来由咪咕视频提供技术支持的《节气风物志》,演绎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用传统民乐抒发东方情怀,在青年演奏家们行云如水的创新表演中,民族音乐流淌出青春时尚的气息,带领观众在旋律与光影中沉浸式感受季节变化。

  11月27日,今潮8弄上演由口碑综艺《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选手罗景文、李雅、刘珂带来的《遇见“好声音”音乐会》,以全新设计的多媒体灯光秀和多元新潮的音乐,引领观众抛开年龄界限,感受突破极限、敢于变革的热情,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青春涌动与独特魅力。

打破边界

感受沉浸式文化新体验

  今潮8弄的66幢老建筑,处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处处氤氲文化和艺术的气息,交错其中的8条弄堂被打造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弄堂演艺新空间“嵌”于市民生活中。“自定艺·年轻力”是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和今潮8弄“海派今潮艺术季”共同推出的舞台品牌,将艺术元素注入海派潮流新地标。讲中国故事、唱中国声音、展中国形象,“自定艺·年轻力”舞台凸显海派文化融合东西精粹的跨界之美,使青年艺术家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释放青春之美。

  11月12日,以“传统哲学的艺术表达”为主题的艺术沙龙,邀请到谭元元、王亚彬、傅希如、王勇等文艺名家展开探讨,现场氛围轻松热烈。同期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艺术家陈凤华原创艺术展《处女作》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有一群老年人和孩子们在看完展览后,欣然在画布上创作了《我们的第一个作品》,引发观众市民驻足拍照打卡。

  同时,2022海派今潮艺术季在表演形式上打破“镜框式舞台演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小演员们唱响昆剧《游园》、京剧《坐寨》、舞起木偶《绒花》,戏曲风采展示博得喝彩连连,掌声阵阵。有人意犹未尽,第二天又来到今潮8弄欣赏D.LAB DANCE带来的“治愈系即兴舞蹈”演出,随着舞蹈艺术家一起在弄堂尽情跳舞,让身体与心灵邂逅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之旅……“走进今潮8弄,和戏曲、舞蹈、民乐不期而遇,真是不枉此行。创新跨界的艺术季勾连起百年建筑的历史感,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处处氤氲文化和艺术的气息。”00后市民小韩说。

聚焦青年

展现年轻力潮流新创想

  虹口是“一江一河”交汇的海派文化潮涌之地。长期以来,虹口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促进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潮8弄依托虹口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对历史建筑秉持“修旧如旧”“历久常新”原则,在创新发展新格局、新理念中,不断尝试新突破,用艺术与建筑交融,诠释“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城市生活理念;使传统与现代交织,让世界看到中国,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集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创集市、社区活动、学术交流、艺品展销于一体,吸引Z世代,回应青年群体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的向往,成为海派文化潮流的引领者。

  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海派今潮艺术季”持续关注年轻人,让他们在邂逅演出、遇见好展、对话艺术外,还可体验更多丰富、新颖和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遇·传统、敬·当下、见·未来”自由交织的东西方艺术想象,艺术季吸引热爱文化艺术的年轻人,到此感受海派潮流文化与高质量的文艺生活。据悉,艺术季期间,今潮8弄在其户外北广场演艺新空间举行充满世界风的主题集市与快闪,在其室内有戏堂演艺新空间举行旅游、文化、可持续等主题的分享会与工作坊。此外,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艺葭文化中心、恪理画廊、印物所、礼坊等文创空间也正在上新多姿多彩的艺术展览,将海内外青年艺术作品呈现。

  艺术季还搭建了吸引、扶持年轻艺术人才创作与成长的平台,点亮新创想。“海派今潮艺术季呈现了艺术沙龙、艺术现场等内容精彩纷呈、形式广泛多样的演出和展览活动,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海派文化气息,让青年艺术家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激荡出澎湃的创造力和年轻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我们欢迎更多年轻艺术家汇聚这里,在上海的舞台创作、交流、展示;我们希望自定艺·年轻力舞台这个文化品牌能够在今潮8弄落地生根。”

  “汇聚年轻力,点亮新创想”,标志着未来今潮8弄将持续用高质量的海派潮流文化吸引年轻人,掀起“海派在新生,潮流在更迭,艺术在破圈,年轻力在盛放”的浪潮。

历久常新

探索“海派今潮”新场域

  何为“海派今潮”?“海派今潮”,即“海派今天的潮流”,这是“海派”的新时代诠释,亦是“今潮”的深层次演绎。海派文化有承上启下之意:既沿袭了江南文化的风雅,又汇聚了世界风潮的摩登;既刻印着红色文化孕育地的风起云涌,更铺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蓝图。“今潮”则是开放、创新、包容城市品格的生动实践。在纵贯东西、穿越历史、充满城市记忆的上海弄堂里,今潮8弄正在打造一个独具“海派今潮”特色的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场。

  今潮8弄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武进路路口,完整保留修缮了分布在8条里弄内的66幢老建筑,每一处空间都穿越历史,自有故事。鲁迅、瞿秋白、丁玲等文学家都曾驻足于四川北路区域,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今“1925书局”)就在相距不远处。1912年,乌始光、刘海粟、汪亚尘等在乍浦路8号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该校几次迁址,1916年前的初创期校址均在“今潮8弄”辐射的区域内。这里亦是中国电影业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08年,在乍浦路中西书院北首112号,西班牙商人雷玛斯搭建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这座当时被称为“铁房子”的影院,就是中国首家正式电影院。鼎盛时期,虹口的影剧院数量超过半百,是上海重要的文化集聚地,特别是四川北路及其周边地区的影剧院更是成为了上海的“半壁江山”。

  8条里弄是今潮8弄的命名由来,也是精神所在。纵横交错的弄堂,浓缩了这座城市温暖而美好的记忆,也将“今天的生活潮流”汇聚其中。如今,“今潮8弄”正寻着历史、文化、艺术、商业创新融合的步伐,构筑展览、售卖、活动、公共艺术于一体的、带有烟火气的美学场域。在崇邦集团总裁郑秉泽看来,“修旧如旧”的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历久常新”。

  何以“常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新”与“旧”的关系,从新旧共容,到新旧共通,再到新旧共鸣,最终实现形态与功能的各自精彩与相得益彰。实现这种渐进发展的关键,就是在“建筑可阅读”的理念下,为其注入文化艺术的要素:不单单是建筑本身值得品味和欣赏,建筑也一定要成为承载文化艺术的载体,成为当代人文化生活最鲜活的容器。“现在人们讲文化,而文化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郑秉泽说。

【责任编辑:李丹萍】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