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作品如何讴歌英雄——试析徐州琴书《杨开慧·诀别》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各个艺术领域都涌现出以庆祝建党百年为题旨的数量庞大的艺术作品,以各不相同、自有特色、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切入视角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尤其是重大革命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分外令人瞩目,他们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艺术化再现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伟大精神,达到了激发斗志、振奋精神的目的。由著名曲艺艺术家杨鲁平导演、徐州琴书优秀青年演员徐妮娜创作表演的短篇徐州琴书《杨开慧·诀别》就是这些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题材艺术作品中的优秀之作。
一
杨开慧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优秀党员之一,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在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还是在白色恐怖的岁月,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2009年9月10日,杨开慧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杨开慧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年仅30岁便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之下,但是在充满险恶、困阻、危险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昂扬奋进、坚贞不屈的革命斗志,她短暂而传奇的革命经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艰难曲折和巨大牺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艺术家们选择以杨开慧烈士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进行创作,讴歌其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的艺术自觉。
《杨开慧·诀别》没有试图全景式展示杨开慧富有传奇的一生,或者表现一段较长时间的革命经历,而只是巧妙地选取了最富有冲突性、最能体现其革命精神的她牺牲前生命最后一刻的时间点,集中刻画了她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却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的光彩形象,表现她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这部作品对表现内容的精当选取无疑是成功的,对仅有短短15分钟左右的节目容量来说,只有选择最凝练突出、最富有戏剧张力、最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内容,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观众、震撼心灵、突出主题。
徐州琴书是一种具有强烈叙事性特征的曲艺形式,除了传统的民间俗曲外,不管是中长篇书目还是短篇书目,都以叙事见长,这也是琴书观众尤为喜爱的表现手法。因此,《杨开慧·诀别》不是采用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紧紧抓住杨开慧和毛岸英两个人物的关系,以他们的动作互动和情感交流展开线型叙事,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母子狱中诀别的故事,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内心、贴近观众欣赏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生命最后一刻的特殊时间和母子两人诀别的特定事件,让这个小故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冲突,即将从容赴死的革命气节与身为母亲对儿子天生的人性情感成为不可兼容的对立矛盾,难以割舍又不得不割舍的母爱越是深沉,就越能衬托出作为革命者的母亲理想信念的坚定。在作品的最后,杨开慧最终选择告别儿子、英勇赴义,使戏剧矛盾得到解决,也将戏剧情感推向了高潮,成为整部作品最为动人的“泪目点”。这种将革命气节与人性情感置于对照面的设置手法,既深刻展现了杨开慧作为革命者不怕牺牲、视死如归、追求信念的崇高革命气节,也充分表现了杨开慧作为一个母亲的人性情感,从而使得主人公的理想信念真实可信,内心情感真挚动人,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有效避免了因英雄人物形象过于“高大全”反而显得有些单薄、苍白、虚假的流弊。比如,杨开慧对儿子的临终嘱咐,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家长里短,虽然看上去显得有些俚俗,却更显得有人情味,符合人物身份,也符合徐州琴书的民间性传统特征:“一定要去找弟弟,再苦再难都要带好他们,带弟弟讨饭的时候,你要拿着打狗棍走在前面,让弟弟跟在后边,讨来的饭你要尽着弟弟他们先吃,到夜晚破庙墙根潮又冷,好孩子,你是哥哥,你要睡在风口给你的弟弟挡寒风。”
从叙事文本上来说,《杨开慧·诀别》的语言也极为简炼精到。作品开头仅用“秋收起义风雷滚,反动派四面围剿施暴行,霎时间腥风血雨遮天日,湘鄂赣悬赏捉拿毛泽东”四句唱词便交待了故事的整个背景,接下来用五句唱词来过渡到故事的正题:“长沙城监狱里关进人两个,一个是毛泽东结发之妻杨开慧,一个是他的长子毛岸英。这一天杨开慧又被提审遭酷刑,牢房内只剩下苦苦哀哀小岸英”。在作品的主体部分,虽然总体篇幅不长,却构建起“临终嘱咐”“红星庆生”“母子告别”3个互相连贯、前后衔接、各有重点的核心情节,使得作品表演时间虽短、所用文字不多,却听起来情节曲折、叙事饱满、引人入胜。
杨开慧做一颗“红星”作为儿子的生日礼物,可以说是点睛之笔。这颗虚构出来的“红星”将空形无质的思想情感化为有形有质的物质对象,让剧中人物有了能够用以表现内心活动的戏剧动作,“杨开慧胸前撕下棉袍布,这块布早已被那血染红,血染的红布捧在手,她想给儿子做颗星……忘记了浑身扎心疼,她缠几缠,拧几拧,缠缠团团,团团缠缠,做成一颗星,一颗红星”。这颗红星,既是生离死别之际,杨开慧对儿子的伟大母爱的特定载体;也是从容就义之前,革命者对革命必将成功的坚定信念的有意味的象征。
三
徐州琴书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气息浓郁,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但也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问题,《杨开慧·诀别》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探索。徐州琴书的传统音乐有两种常用唱腔,一种是“四句腔”,一种是“垛子板”,《杨开慧·诀别》的音乐创作在保持徐州琴书传统旋律特色的基础上,对这两种唱腔的板式进行了一定的创研改革。比如,将徐州琴书原来常用的“闪板”(即板后起唱)改为“顶板”(即板起起唱),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和适应唱词结构,听起来也更有力度、朗朗上口。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作品还借鉴融入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音乐元素,创造出更能够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音乐旋律,比如杨开慧为儿子做红星的部分,融入了歌剧《江姐》中《绣红旗》的一些音乐元素,既能够唤起老观众对经典作品的共鸣,也能够更好地凸显出杨开慧的革命气质。
在表演方面,《杨开慧·诀别》在努力提升表演者演唱表现力的同时,也尝试突破传统琴书的表演者仅仅作为说书人身份的束缚,在合理的限度内融入了戏剧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元素,有效强化演员面部表情和肢体的表现力,使得其舞台表演更加富于感染力和观赏性。比如,杨开慧上刑场前母子告别的情节部分,表演者在进行角色跳进跳出表演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了形体、表情的话剧化表演,以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物角色;在作品最后演唱《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词时,表演者使用了一些舞蹈化的表演动作,以适应和表现该词优美深沉的丰沛情感。
徐州琴书《杨开慧·诀别》自去年6月完成创作以来,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得到琴书观众首肯的同时,还先后获得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第九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表演奖、苏北五市优秀表演奖等奖项,入选中国曲协建党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展演、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国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等。当然,不管从文本还是表演来说,作品都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可以说,作为一个地区性曲种的重大革命题材的新创作品,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得到这么多活动举办方的重视,足以说明这部作品真正体现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思和辛勤劳动,说明传统曲艺艺术必须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更说明艺术作品只有坚持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许其兵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二级调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