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民歌,是一种诉说生活的本能
【青春之我】
我叫拉丹珠,是一个长在大凉山的四川姑娘,爸爸是彝族人,妈妈是藏族人。我同民歌的缘分,在我很小时便已结下:也许是听着外婆哼唱的藏语小调,不知不觉睡着的时候;也许是伴着放牛郎的山歌,与兄弟姐妹在田野间奔跑玩耍的时候;也许是节日的篝火边,和伙伴们纵情跳着彝族歌舞的时候,那些朴素的旋律便留在了我的心头,连同许多美好的画面常驻心间。
拉丹珠 受访者供图
长大后,我进入四川音乐学院民歌声乐系学习。如果说民歌是伴我长大的一位“老朋友”,那么学习期间,我又以学生的身份,重新结识了它。原来,民歌可以有很多种唱法,学院派的,原生态的,流行的等等。原来,民歌不只是一首歌,它还是记录一个地区历史记忆的“有声书”,是再现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音乐写真”。通过几年的学习,我掌握了专业的声乐技巧去演绎民歌,不过比起规范性的唱法,我还是喜欢偏自由一点的唱法,就像对“老朋友”诉说一般。
参加《春天花会开》节目,是我第一次通过电视向全国的观众表演民歌,对于缺少舞台经验的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带来的第一首歌,是讲述纳木错风情的《光》。这首歌旋律悠长,音域广,演唱难度比较高。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我竭尽所学,尝试用各种技巧处理声音、表现高音,可当我顺利地唱下来,音乐老师却说“听不到我的风格”。这让我有了不小的压力,然而越想得多越唱不好。
偶然间,我在一次录制的间隙走到了长沙捞刀河边。宽阔的河水,青青的河岸,还有不知哪来的一头小牛,眼前的一切让我瞬间放松了下来。坐在河边,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想起了那座总能挖到野草莓的小山,那条名为安宁的清清小河,还有总是忙碌着的外婆,我不禁哼起了《光》:“山那边,云下面,寻找我梦中的雪莲。跟着风,跟着云,我的家在天之巅……”这些歌词在我心里突然有了意义。
我演唱的《光》播出后,观众的反馈很好,给了我不少鼓励。有人说:我的歌声将他们带去了雪域高原。其实,借着《光》,我唱的是自己的生活,唱的是家乡的山水人情,唱的是对祖国绿水青山的热爱。
我想,我已找到了现阶段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像诉说生活那般,自在地歌唱。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唱,通过节目的推介,让更多人意识到,民歌离我们不远,民歌就是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拉丹珠,26岁,《春天花会开》节目歌手,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光明日报记者李丹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