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遇上综艺 历史更有温度
深奥、冷门,是考古给人的印象。而综艺节目往往是热闹、欢快甚至喧嚣的。在过去,即便再脑洞大开,人们也很难把这二者扯上关系。近日,一档名为《中国考古大会》的电视节目将“考古”与“综艺”进行了成功嫁接,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该节目将模拟挖掘现场搬到演播厅,以虚实相生的手段,将遗址的宏大与舞台的细腻结合起来,构建起现实与历史的互动,让观众进入“时空隧道”,与历史撞了个满怀。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这应是我国首次用电视综艺的形式“活化”百年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仰韶遗址、发现仰韶文化到现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可对大众来说,考古仍然是比较冷门的学科,人们对考古仍然一知半解。有的人将考古供于神坛之上,有的人则将其与寻宝盗墓混为一谈。考古工作“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考古的错误认知,不利于考古事业的健康发展,对考古工作者也不公平。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传播方式,既有利于将考古成果分享给公众,也有利于公众对考古工作的了解。
当“考古”借力“综艺”摆脱深奥冷门的刻板印象,年代久远的文物将不再遥不可及,冰冷的历史也变得鲜活有趣且有温度。就像在《中国考古大会》中,针对每个考古遗址量身打造的“视+听+触”场景,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到考古的魅力,让原本枯燥无趣的考古故事,变成了生动的文化盛宴。
考古综艺节目带领观众重返历史遗迹现场,借助科技手段挖掘历史故事,不仅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唤醒了公众的民族情感,引领观众在历史场景中触摸传统文化,读懂中国精神,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可以说,考古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既是一场民族文化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也是一场培育国人文化自信、唤醒观众文化责任的旅程。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因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成功霸屏出圈。“三星堆连拆6个盲盒”“历史书又厚了几页”等妙语评论接连霸榜热搜。接着,《中国考古大会》让人眼前一亮,激发起许多年轻学子报考考古专业的兴趣。所有这些都说明,在新的传播方式的推动下,“考古”正以崭新面貌走进大众视野。
“考古”与“综艺”的牵手,对改善综艺节目生态也大有裨益。近年来,在政策的引导下,明星选秀类节目渐渐退潮,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新宠。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但节目模式化、同质化也在消耗着观众的兴趣。文化类综艺要想创新突围,不仅需要在形式上适应大众口味,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更要在节目素材挖掘上下功夫。考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又一片新的处女地。《中国考古大会》是“考古”遇上“综艺”的开始,为考古类综艺节目创作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希望“考古”与“综艺”携手同行,越走越远。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5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