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评论

以文艺批评助力共同体建构

时间:2024-07-05 09:20:31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刘春

     虽然当下文艺市场活跃、文艺需求旺盛、文艺作品丰富,但能够振聋发聩提出某种思想观念、美学原则的文艺批评并不多见

  一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像今天这样,在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拥有如此便捷、繁多的文艺批评渠道。进入影像以及自媒体时代,文艺批评的生产方式、生产场域和批评对象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除学术期刊、报刊媒体上学院派偏重理论分析的文艺批评之外,豆瓣、微博、知乎等网络社区的评论热帖,自媒体公众号的评论文章及转载、跟帖等,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文艺批评。

  然而,表面的众声喧哗背后,真正有效的文艺批评并不多见,能够激活历史能动性并且具有整体性思考和前瞻性的文艺批评,并没有在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层面展开。相应地,大众文化生产没有得到足够的大众文艺评论的滋养,而文艺评论在思想深度、创新表达等方面也没有带动大众文艺鉴赏水平的提高。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中从“理想的文化”“文献的文化”“社会的文化”三方面,提出文化是对整体生活方式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主导、残余、新兴三种文化力量博弈的结果,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塑造和被塑造之中,文化生活的主体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大众。借助雷蒙·威廉斯的理念,来审视当下从思想表达到创作方式都日益多元的文艺作品:以影视剧为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人与人美好情感、展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各领域成就的作品,符合社会主导文化;有些仙侠古偶剧中女性被物化、带有封建价值观的宫斗、权斗,显示了文艺作品中的封建残余思想;在意识形态、艺术形式方面做出诸多创新尝试,如多角度反思历史、沟通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追求独特艺术风格的影视剧,则具有新兴文化因素。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时代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文艺批评要对此做出全面观照,就应该承担沟通作品与受众的桥梁作用。

  二

  有效的文艺评论,绝不是简单的内容介绍或者粗暴的观点输出,不是高高在上地从某个观点去引导受众,或如福柯所批评的“失去中介者使命所必需的透明度,变成一种极其复杂的话语,比它所评论或解释的作品本身还难懂很多”,那样反而会限制思想、情感与心灵的碰撞,而应该是平等、真诚地以批评打开进入作品的有效空间。比如评价影视作品,理应从影视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导演和主演的艺术追求、个人风格,影片主旨,技术手段,美学特征,社会影响,历史地位等不同角度,全面细致、观点鲜明地用专业素养提醒观众去看到作品最独特的思想或美学价值,在文化研究意义上分析其为何被大多数观众认同或不认同背后的情感结构、文化逻辑,进而启发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遗憾的是,这种认真负责且有深度的文艺批评,却往往被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浪潮之中。而碎片化的文艺批评,人云亦云者多、独特观点者少;感性抒发者多、智性思考者少;针对单个作品的评论多,把握历史思潮的评论少。故而,虽然当下文艺市场活跃、文艺需求旺盛、文艺作品丰富,但能够振聋发聩提出某种思想观念、美学原则的文艺批评并不多见。

  这或许正是福柯所说的“批评行为正在激增,同时这些行为的主体却正在消失”。文艺批评的破局之路,或许在于深入思考文艺批评的思想底色,超越碎片化的格局,重建整体性的视野。概而言之,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亟须助力建构共同体想象的文艺批评。

  三

  共同体想象是当前文艺批评发展的重要方向。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共同体研究已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重要步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艺大有可为。“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并不是否认“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基础,而是强调人们对于“共同体”的理解,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产物。文艺作品作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媒介,其所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对外表达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对内加强文化凝聚力与自信心。而这一切,都需要文艺批评的有力阐发。因此,文艺批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共同体出发的文艺批评,其所对话的对象,就是20世纪以来深受现代性影响的个体化思潮。大都会里的个体日益原子化,文艺聚焦于原子化的个体,侧重表现孤独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脉络的现代主义文艺涌现过诸多名篇佳作。但问题在于,随着原子化程度的不断激进化,原子化的个人如何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又是否只能以原子化的个人为基础?如果有破解之路,具体应该从哪里入手?这些问题都值得思量,乃至在思量基础上进一步超越。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的文艺作品展现出其内部磅礴的思想内涵,涌现出一批表现共同体想象的名篇佳作,诸如电影《攀登者》《1921》《我是医生》《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繁花》《城中之城》《人生之路》,文学作品《千里江山图》《战上海》,舞台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号机密》等等。在上海文艺创作佳作频出的背景下,当代文艺批评如何助力共同体想象,正当其时、正逢其盛。我们的文艺批评需要聚焦新时代上海文艺作品的共同体想象,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讨论上海文艺作品共同体想象的文化属性、文化资源、符号特征、美学特点、文化价值,及其在文化传播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效果及文化影响力。

  进一步说,还要从具体的作品出发,走向作为总体的上海文艺,结合上海文化基因,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方面具体分析上海共同体想象的独特性,通过个体与共同体这一线索组织起新时代上海文艺的发展脉络,并将文艺研究与时代议题进行有机结合。

  以上海文艺批评为出发点,首先要构建海纳百川的理论视野,向古今中外多个维度学习。文艺批评家要致力于梳理共同体理论发展脉络,以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借鉴社会学“民族国家”、文化研究“情感结构”、心理学“移情”“共情”等理论,从文艺作品本体论意义上的“想象”需求,受众个体与美学共同体辩证关系,以及共同体美学“形塑”民族认同等方面,论述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基础、机制、核心要素、评价标准。

  以上海文艺批评为出发点,其次要构建面向时代的现实品格,直面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我们的文艺批评家要致力于梳理上海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及创新发展。从促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角度,讨论新时代上海文艺作品的文艺政策、生产机制、评价体系、社会价值、产业趋势等,并对当前文艺作品的现状和问题,从内容创作、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结合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提升建议。

  以上海文艺批评为出发点,还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市场意识,打造上海文艺的品牌形象。我们的文艺批评家要兼顾上海文化节庆的共同体想象,以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市民文化节等重要文化节庆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文化定位、宣传影像、具有较大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环节),从建立机制、文艺作品遴选标准、文艺作品艺术特征、文化品牌建构等方面,讨论文化节庆如何参与建构上海文艺作品的共同体想象。

  总之,有效的文艺批评应该有效地进入作品,挖掘其思想深度,奏响文艺与时代的共振。文艺批评是对思想现场的关照,思想现场是对文艺批评的支撑。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将与新时代文艺一起,明确使命,自觉担当,在共同体的视野中携手并进。

 

[ 责编:刘冰雅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