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评论

戏剧传承靠内容,莫把草绳当作螃蟹卖

时间:2022-04-07 09:54:46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广春

 

  非遗遇上新媒体是时代福音,一些本已岌岌可危的行业借助短视频又活了过来。戏剧短视频的红火就是代表,这让昔日为戏剧传承忧心不已的人放下了心,不过也有人认为,传播方式的创新,固然可以渡过暂时的危机,但制约戏剧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有识之士的担心并非多余,而是击中要害。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戏曲的创举,值得肯定,理应支持。但因此忘乎所以,不触及深层次问题,到时就会后悔莫及。有人将短视频与戏剧的关系比喻为草绳与螃蟹的关系:市场上卖的螃蟹,多用草绳捆扎,最后草绳与螃蟹一起卖了,卖出了螃蟹价,但人们吃的是螃蟹不是草绳,草绳最终还是被弃而不用。这个比喻未必精当,但颇能说明问题。

  在大家沉湎于网络传播的“胜利”之时,提醒大家不要把草绳当螃蟹,虽有泼冷水的意味,但却是客观冷静的理性分析,使大家看到喜中有忧,不被表面热闹遮蔽了双眼,不能把暂时成功当作应对未来挑战的金科玉律,自以为传统文化搭上新媒体“快车”,传承便高枕无忧,发展更会顺风顺水了。

  面对快速的社会转型,发源于农耕文明的戏剧面临现代化的生死考验。靠什么吸引观众、留住观众,这是一道必答题。好的题材内容仍然是戏剧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地方小戏更是需要植根本土文化,主要为当地人服务,只有把当地观众留住了,才能使地方小戏冲出本地、走向全国。地方小戏反映的是人情冷暖,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人们看戏,求的是繁忙之余的放松,为的是压力之下的解闷。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在戏剧中的体现,成为观众的首选项,而这又是戏剧传承的一块短板。

  剧本,是一剧之本。一出戏救了一个剧种,这样的梨园传奇不胜枚举。剧种能否活下去,主要靠剧本。没有好本子,戏剧难传承,业内有识之士深谙此道。大家都在找好剧本,因种种原因,大都不能如愿以偿,要么用老本子暂时凑合着过下去,要么看到新本子就演,结果是辛辛苦苦排大戏,冷冷清清放仓库,费了脑筋伤了心。

  戏剧界也深知打造经典的重要性。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那个年代的新戏,它们与百姓喜怒哀乐有着深层的关联。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常看常新,在观演互动中反复锤炼,铸成不朽经典。而如何创作排演新戏,通过接续奋斗、反复打磨,让新戏成为新经典,则是戏剧传承的关键。

  戏剧活得好,得靠剧本保。好剧本难找,无外乎这些方面,有的是盲目迷信所谓的“大家”,缺乏有效的二次创作,新剧本很难本土化。有的是关门搞创作,几个臭皮匠凑在一起搞急就章,乡里锣乡里鼓,只可惜故事单薄、情节简单,观众兴味索然。有的是根本不考虑当代审美趣味,把老剧本加个声光电,就美其名曰新编历史剧,只可惜徒有其表,观众不买账。

  戏剧短视频红火让传承绝处逢生,我们不能因此浅尝辄止,相反更应居安思危。高明之举在于审时度势,借力打力,乘势而上,利用宝贵的窗口期,在戏剧传承生态修复上出实招,在提高剧本创作质量上补短板,在扩大戏曲“朋友圈”上下功夫,为人民不断奉献戏剧精品力作,使线下的舞台表演和线上的短视频展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切不可盲目乐观,把草绳真当螃蟹,误了戏剧传承的大事。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7日 02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