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评论

泱泱秀水 灼灼红心

时间:2021-08-18 09:33:17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鲁太光

 

  作者:鲁太光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这些事件、人物为中心进行创作,讲述中国故事,是主旋律文艺创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而以重大事件中相对边缘的人物为主角创作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比较少,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看似边缘的人物身上,可能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戏剧性,因为他们既是历史的“当事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旁观者”,他们身上既凝聚着历史的因子,又天然地具有观察者、讲述者的身份。因之,以他们为主角进行创作也许能够得到双重收获:历史的与美学的。当然,这样的作品对主创团队的考验也是双重的:历史的与美学的。

  由韩子勇担任编剧、孔德辛担任导演、冯双白担任顾问、陶诚担任艺术总监、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嘉兴市、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出品的大型舞剧《秀水泱泱》就是接受双重考验、追求双重收获的作品。作品以“一大卫士”王会悟为主角,以其经历串联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方生方死的历史时空,以其视角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险历程,更以其心象展现中国红船悄然却辉煌的启航。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百年党史中最具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容纳着无比丰富的历史与艺术内容。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个个都是思想先锋、时代英雄,以及毛泽东这样的历史巨子。毋庸讳言,他们每个人都是历史与艺术的主角,他们的光辉肯定比王会悟明亮得多。那么,如何使王会悟从他们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而有光彩的形象,无疑是对主创团队的巨大挑战。在笔者看来,《秀水泱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该剧很好地处理了偶然与必然的转换问题。史料告诉我们,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会议,完成中共一大议程,是因为密探闯入上海法租界的会场,为确保代表安全,不得不实行转移。王会悟建议转移到这里,一是由于“地利”,即这里既离上海比较近,又相对僻静,不易引人注意,二是由于“人和”,即王会悟曾在这里求学,熟悉这里的情况,万一有什么事,也可有所应对。对于历史叙述而言,这样的交代已经足够充分,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到此为止,一切都是偶然,没有戏剧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创团队加入了“天时”的因素,创造性地利用1911年王会悟13岁时,在父亲意外病逝后接替父亲的工作,把父亲的私塾改造成为“女子小学”,不仅教女孩子们读书识字,而且积极宣传新文化、播扬新思想,鼓励年轻女性剪辫子留短发、放小脚的传记资料,塑造了一个心向光明的现代新女性形象。王会悟带着学生读书的那段舞蹈十分生动地传达了这一意向。那些接受了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的女学生,犹如生出了翼翅的小鸟一样翩翩飞翔,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美丽,这让我们意识到,光明的世界是可能的,也让我们意识到,舞剧开始时那段旧女性炫示高髻小脚的舞蹈是多么的沉重。那样的世界,死水般的世界,阴郁的世界,多么该打碎呀。

  是王会悟的“新学”为这个铁屋子般的旧世界带来一缕清风,但也正是这缕清风引来了旧势力的反扑。舞台上两个旧士绅鬼鬼祟祟魅影般的舞蹈,告诉我们,为了剥夺王会悟的教育权,剥夺女孩子们新生的权利,他们是多么的阴暗。在他们的操弄下,新学失败,一阵痛苦而激烈的舞蹈后,一本本新书落地,犹如一只只小鸟折翼,令人痛心不已。王会悟“梦魇”中那些“女巫”的长舌指责、利爪指斥,则令人愤恨、奋起,去接引无尽的新风丽日,驱散这噩梦般的存在。正是这些将王会悟推向了新文化的中心上海,推向了李达,推向了中共一大。

  “天时”的创造,不仅使王会悟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而且将一大在南湖举行从偶然事件转变成必然趋势。因为,从艺术的意义上看,她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上海去,就是为了接引光明。

  与此密切相关,该剧成功地实现了第二个转化,将自然之水转化为文明之水,使得“秀水”既具有明确的所指——南湖,又具有充沛的象征意义。南湖之所以举世闻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共一大在这里举行,中国革命的红船由此启航,驶向远方。因而,如何巧妙地传达出“秀水”的这层文明含义,对全剧来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舞剧是无声的艺术,无法直接“说”出这一深意,而只能借助演员的身体语言,借助于道具、意象来传达。《秀水泱泱》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把进步书刊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道具、意象:在乌镇“女子小学”时,是王会悟和孩子们手中的课本;在上海时,是王会悟和同志们手中的进步报刊,是《新青年》,是《申报》,是她协助李达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秘密机关刊物《共产党》;到中共一大在南湖闭幕时,则应是其形成的正式文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遗憾的是,这一意象在首演中没有得到体现)。

  这组道具的巧妙运用,意象的匠心营造,将南湖“秀水”由自然之水升华为文明之水,也升华为艺术之水,使之不仅超越地域,与陕北高原的延河水连贯起来,与中国的一切江河湖海连贯起来,荡漾出“一条大河”优美健朗的气象,而且超越国界,与莱茵河、塞纳河、伏尔加河的水连贯起来,与一切人类解放的河流连贯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秀水”。

  秀水既已泱泱,红船顺势启航。

  舞剧结尾,在演员们美轮美奂的伞舞中,时而秀水荡漾,时而红日东升,秀水红日,相映成趣。水天变幻中,一艘红船,浮出历史,驶向远方,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一切,既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创始者的远见卓识和坚毅躬行,也来源于像王会悟这样的光明使者的衷心拥护和倾心呵护。泱泱秀水中,红心灼灼。红心灼灼中,中国春晓。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鲁太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