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评论

纸短情深,成就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时间:2021-05-26 10:55:46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黄轶

 

  作者:黄轶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无论对传统文化的深层阐释还是对现实的快速观照,无论对宏大叙事的恣意铺展还是对苍生细民的深度关切,都有不俗表现,都有力作呈现,如《河西走廊》《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中国》《生门》等等。可以说,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纪录片不仅蕴含着无限商机,也蕴含着无限文化能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六集纪录片《书简阅中国》也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它传递出的历史深处的情愫,令当代观众惊艳。

  在通信落后的古时,书信是人们交流讯息的重要手段,远行的游子、相思的情侣、游学的书生、边关的将士、贬谪的官员……通过一封封书简传递信息。晏殊词曰:“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那种音讯两茫茫的惆怅力透纸背,而杜甫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绝非虚言。所以,书简是历史久远的生命个体温热的情感留存,亦可谓某个朝代独特的精神文献,是一种文明或者文化体系正本清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后人从中可以感知到人性与温度,也能看到那书信背后的渺小和洪流。

  《书简阅中国》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天下”六个主题出发,择取了存世的30封古人书信来进行讲述。

  在中国汗牛充栋的信札瀚海中,这30封信笺显然是被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封都蕴藏着历史细处的动人章回,一个个古代人物从那些言辞恳切、温暖或激烈的书信中,从漫漫人间路的深景处,走到我们的眼前,丰满鲜活,有血有肉。

  渗透在制作细节中的历史质感

  《书简阅中国》片头的折纸动画,画面是字纸铺就的大地上驿马、鱼儿、鸿雁穿梭飞跃,新颖而有意蕴。中国古代历史上传递公文、情报、物资等得设立驿站,驿站备有驿马,书信也大多通过驿马送达,所以驿马象征了书函信物;古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后世用“鱼”代称书信,即所谓“鱼传尺素”;而“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则来自苏武牧羊。

  这些信件的书写载体有木简、竹片、尺素、宣纸,字体则有篆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封信都用那个时代的字体展示了书写的过程——纵向排版从右至左的书信原文,所以整部纪录片也是汉字变迁和书法欣赏的过程;与竖行的文言书函相对应的,是横屏字幕并模拟写信人当时语气读出的“白话”,这种阅读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纪录片在语言形式上也力求创新,例如片中用了不少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小确幸”“吃了没文化的亏”“急,在线等”,俏皮而有亲近感。有一封信的题目叫“送你一朵小红花”,出人意料的是其主角竟然是康熙!他每次给亲信曹寅复函都会在落款处用朱笔圈个小红花——那是专属于曹寅的“信物”;片中还多次出现动画、微信、微博等电子媒体形式展示的历史事件或古人对话,亲切而幽默。这些时尚元素的植入,让观者有一种穿越般的“代入感”,拉近了“言古”的纪录片与当下年轻人的距离。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过于新奇的形式和古色古香的书简之间形成一种不必要的“张力”,冲淡了那种情意隽永的意味。

  小人物背后连缀着一部部“大历史”

  纪录片第一集就是通过书信来展示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而小人物背后连缀着一部部“大历史”。

  开篇第一封书简是跟随王翦60万大军攻楚的秦兵黑夫和惊给兄长衷报平安、要钱物的家书。这片木简1975年发现于湖北云梦睡虎地遗址衷的墓穴中,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实物,学界称之为“黑夫木简”。

  黑夫在信中问衷授爵的文书是否已收到,因为当时的人们改变社会地位最重要的通道就是军功。片中没有宏大渲染将军的运筹帷幄、秦王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而是真实地呈现了黑夫们的心态:“两兄弟的理想很单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获取爵位,从而换来全家人更好的生活。”在淮阳战役结束后,惊也给兄长衷写了一封家书。这之后再也没有了黑夫兄弟的消息,学者们猜测这两个秦兵阵亡了,“他们再也不能活着返回家乡”。

  衷去世时,这两份珍贵的木简家书做了陪葬,可见兄长对弟弟们的牵挂之深。“八百里秦川遍地尸骨,残血夕阳孤鹜飞鸿。”秦王穷兵黩武实现了大一统的伟业,那是千百万个黑夫和惊这样的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结果,正如片中那令人忧伤而震撼的解说词:“秦俑是根据真人塑造的,哪一个是黑夫,哪一个是惊呢?没有人知道。黑夫,大概应该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而惊,很可能是个大嗓门,风风火火。”这段文字活生生勾勒出了哥俩的形象,但“这些统一了天下的普通士兵,历史从未记载过他们的名字……”,让人不由得酸楚。纪录片有很多封书信涉及读书人与文治武功、江山社稷关系的,如李商隐的命运与党争、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革新与沉浮、文天祥飘零之中对后人的嘱咐等等,都能站在民本的角度进行阐释,这一点难能可贵。

  简约而深刻的中国文人心灵史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的晋升之阶,而读书人获得入仕的机缘时,如何背负责任而不违初心和良知,确实是一门大学问;而当一介书生将“仕进做官”与“为民请命”合二为一时,他将是无敌的。从《书简阅中国》中古代读书人一封封剖露心迹的书简中,今天的观众仿佛“阅”到了一部简约而深刻的中国文人心灵史。

  第五集介绍的一封书札是当朝副宰相范仲淹写给侄子大参的家书。当时,范仲淹拒绝按照规定给予子弟“荫补”,大参通过正式科举获得职位后,他教导侄子入职后要勤事奉公,不可求人提拔。中国历史上的范仲淹,自律而自信,无私更无畏,公正且公平,多次因良言进谏、大胆改革而触犯权贵利益,一再被贬谪,但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无论在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范仲淹每晚都要盘点自己一日所做是否对得起所领俸禄;在一处处贬官之地,他筑堤防洪,赈济有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做到了。

  当报国无门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却无法对漫卷战火的国家不闻不问。临行时,他拜托后生魏源践行他未尝之志。而魏源正是在林则徐启发下,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西北4年间,林则徐行程三万里,兴修水利,体恤民情,悲悯苍生,这也是他在悲凉暮年最为实在的“初心”。

  读书人葆守初心的别途则是高标独异、不同流俗。纪录片第三集重点解析了“竹林七贤”中的灵魂人物嵇康写给山涛的那封著名的“绝交书”。当时嵇康听到山涛在升任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投书申明自己赋性疏懒、不堪约束,拒绝引荐,还以相当激烈之言辞说自己只是“偶与足下相知”,宣布绝交。嵇康放任自流,既有对老庄无为思想的顶礼,也是对世俗礼法的蔑视,更有当时士人夹在曹魏政权和司马集团夹缝间的无奈。嵇康懂得山涛请他出山是为保全其性命,而山涛也明白不愿苟且的嵇康是以“绝交”成全自己。不久后,嵇康被司马氏判处死刑,他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世间并非所有的“分道”都指向“背叛”,有一些却出自情深!

  历史上,总会有一些时代的一些人将拳拳之心付于逝川,遗恨千古,但在今天,当我们阅读到这一封封书简、这书简上如珠如玑的文字时,其实是在盘点我们灵魂与文明的来路。幸而,那埋藏在历史褶皱里的深情未曾错付,因为那些清正贤良之人终将成为后来者的一盏盏指路明灯,他们的清名也正如这纪录片的书法底色一样,早已被铭刻成大地之书。纪录片《书简阅中国》“用当代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书信的对话与故事中,亲民化地完成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纸短情深,胜过了岁月的不断洗涤。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