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
任《莱茵报》主编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内在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中,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鲜明的实践观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核心的观点。理论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以实践地理解世界的方式实现了伟大的哲学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也是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互动过程。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他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唯有实践,才能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社会革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写道:“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像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摇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1938年10月,坚持同教条主义进行长期斗争的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从客观实际的物质基础、社会矛盾、历史条件出发,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自实践,来自“物质的事实”,而不是源自空想和教条。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之初,花一个月时间走遍闽东9县开展调查研究。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说:“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强烈的问题意识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问题就是关注现实,不靠近实际问题的哲学注定是苍白无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关注点放到社会现实的真问题上,着力回应实践生活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直面世界复杂形势,回答中国现实问题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恩格斯说:“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可见,解放思想是实践要求,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欲事立,须是心立。”唯有坚持不懈推动解放思想再出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大踏步前进,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上取得历史性进展,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社会革命,不断探索时代发展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使改革始终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商鞅徙木立信、王安石革新变法的典故,激励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马克思主义天生就具有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的精神,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打铁必须自身硬,自我革命既是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推进社会革命提供前提和保证。勇于直面问题,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我们党从来都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正视政党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革命性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中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科学的辩证思维
毛泽东对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分析问题十分感兴趣,在《矛盾论》中大段引用了《反杜林论》中的“辩证法·量与质”。毛泽东向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员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时说:“辩证唯物论对于指导革命运动的干部人员,尤属必修的科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所形成的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坚持和发展。这其中,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有机融合,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思想利器。
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做到“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清醒头脑,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韧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确保决胜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把握危与机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必胜信心,是制胜之道。毛泽东曾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发展变化中的问题。变局中危和机并存,挑战和机遇同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观大势、谋全局,敏锐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保持战略主动,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化险为夷、化危为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用好机遇,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赢得主动。
把握稳与进的辩证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守住稳的一面,又要推动进的一面。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照辩证法办事的集中表现。稳是前提、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的,这体现了对事物发展辩证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要坚持稳字当头,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把握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做到蹄疾步稳、久久为功、行稳致远。(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丁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