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方舱医院创造了一个中国经验
3月8日,休舱后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3月9日上午,武汉青山方舱医院休舱。至此,武汉14家方舱医院中已有12家休舱。方舱医院早日“关门大吉”即将变成现实。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3月10日,方舱医院将全部休舱。
回头来看,方舱医院的创设,是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关键的一招,在防与治两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时,疫情形势极为严峻,一头是病人就医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大量病人在社区和社会流动;一头是医疗资源紧张,床位不能满足应收尽收的要求,面临着延误治疗时机、造成疫情扩散的双重压力。关键时刻,党中央果断作出建设方舱医院的决策,武汉市立即将一批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改造为方舱医院,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了床位不足的问题,大大加快了病人的收治力度,有效降低了轻症向重症的转化率。从2月3日首家方舱医院建设开始,到27日出现“床等人”现象,历时仅20多天,就彻底改变了“一床难求”局面。据统计,各家方舱医院运行30余天里,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
采用大规模的方舱医院来防控疫情,是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创举,以往没有哪个国家采用过,在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上也没有先例。方舱医院是一个创造,包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它背后的运行机制也是创造,归根结底,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度优势支撑起来的创举。党中央一声令下,武汉即刻启动建设,全国一盘棋、四面八方驰援,一座座方舱医院从无到有、从设想成为现实。第一批有4000张床位的3家方舱医院仅用29个小时就建设完成。中央指导组调动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及车载方舱、三支国家移动核酸检测实验车星夜赶往武汉,76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务人员在几天内陆续进入方舱医院,边建设、边接收、边治疗,迅速开展工作。从场馆施工改造,到快速收治患者入院,到建立一系列流程、岗位、文书等制度,明确医护人员岗位职责、各就各位,到完善诊疗流程,建立快速、畅通的重症转诊机制等,方舱医院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平稳高效运行。没有党中央的权威、没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哪里有这种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创造力!
方舱医院从无到有、有效运转、不辱使命的三十多天,充分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中央越有权威,行动越有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党同志闻令而动、全国人民上下同心,迸发出攻坚克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强大力量,最大限度地调集有效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克服危机的最佳办法,并有效地得以实施,完成既定目标。
这就是中国制度的优势,也是方舱医院有效运转的深刻密码。
深度关注:方舱医院创造了一个中国经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截至3月9日,武汉14家方舱医院已有13家休舱。图为工作人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进行全面消毒及清理作业。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疫情尚未消退,我们休舱不休战……英雄的武汉,因为有英雄的大家!”3月9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在给该院全体医务人员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当日16时许,随着最后一批34名患者陆续走出江汉方舱医院,这家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人数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在运行34天后正式休舱。
武汉市的方舱医院从2月5日开始收治首批患者,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000多人。截至3月9日,武汉14家方舱医院中已有13家休舱。据国家卫健委介绍,武汉方舱医院有望于10日全部休舱。
凌晨接到的紧急任务
3月9日,累计收治1124例病患的武昌方舱医院,又有36人转诊至定点医疗机构,留舱仅49人,距离休舱愈来愈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马永刚清楚地记得,那是2月4日凌晨1点,他接到单位通知,上级决定成立武昌方舱医院,地点就在洪山体育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他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参与筹建。
挂掉电话,马永刚“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马上就能参与到抗疫一线治病救人;紧张的是,身边已经有很多医务人员被感染,“说不怕是骗人的”。
当天一大早,他来到洪山体育馆报到。这个他曾经打过羽毛球、游过泳的地方,突然间变得有些陌生,成了一个大工地。工人师傅忙着走电线、安装隔板、摆放病床,按照防控要求隔离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没有人交谈,每个人都专注于手中的活计。
同样是在凌晨,江苏省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薛志平接到了院医务处的电话,武汉急需呼吸科和ICU医生。“全院具有高级职称,又是党员的,只有我一个。”薛志平毫不犹豫要求驰援。
得知要去方舱工作,福建省清流县总医院血透室护士长廖舆珍有两层担心,一是病人被集中隔离无家属陪伴,对病情进展和愈后的担忧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二是大量确诊患者集中救治,对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也是一大考验。
来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不久,她的顾虑就消失了。条件虽简陋,但该有的功能设施一样不少,病人比想象中“乐观、积极、友善”。进舱出舱都有穿衣指引和脱衣指引,协助大家穿脱防护服。
来不及多想,第一批轻症患者很快入住,问题也随之而来——方舱医院是个新事物,社会普遍还不够了解。病人看到开放式的环境,担心万一病情加重怎么办,这里的治疗水平究竟怎么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问号。
这是“诺亚方舟”上的一个“舱位”——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这样形容他所倡导的方舱医院。在这里,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改动,能够最快地达到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
“这里主要对轻症患者进行简单的诊疗和照顾,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可以随时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及时得到救治,形成一个有序的层级。”2月5日,在武汉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三家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当天,王辰介绍说。
马永刚清楚,和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比,方舱的治疗并不复杂。但是方舱另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病人做思想工作,医者仁心尽在其中。
要战胜新冠肺炎,自身的抵抗力尤为重要。直白点说,就是尽可能让他们“吃好喝好睡好、消除思想压力”。风暴之中,谁又能置身事外?有些病人家中突遭变故,有的家人还在其他医院做重症治疗,还有些人觉得自己的病情一直在加重……
查房,是医患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心理疏导。在武昌方舱医院,实行的是四级查房。每天上午外地专家和本地医生一起查房,下午本地医生查房,每周还有一次专家查房。作为医疗队长,马永刚两到三天也会走一圈,主要了解病人的思想变化、生活需求,并尽可能满足。
至于他自己,要说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尽量不要被感染。只有这样,才能多工作一段时间,帮助更多的人。784个床位,13支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疗队,是他睡梦里都放不下的牵挂。痛失至亲的事情,他不希望再在别人身上发生。
正是在驻守方舱期间,他失去了姐姐。然而责任在肩,能做的只能是在朋友圈写下这段文字以表哀思:“还记得我小的时候,你肩背着我、哄我,我读大学时,你偷偷给我零花钱。总觉得还年轻,没想到要去照顾你,这辈子的姐弟情分就这么结束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只剩下微信里‘姐姐’这个名字和我没见到的那抔黄土……”
党员就该站出来
“最后一次夜查房,开舱之初是多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但是真正来了,似乎有点不舍。方舱将是我们所有人的人生中一段特殊的回忆,希望永远封存,不再启用。医患之间、同事之间,一声声道别、一声声珍重、一声声感谢,让我眼眶湿润。直到熄灯后,我们缓缓走出病区,多次回头,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复杂的心情……”离开方舱前夜,江汉方舱总住院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杨超写下了这段文字。
另一头,出舱后的患者江汉区循礼社区党委书记刘海艳住进了街道安排的酒店,这让在方舱里待了二十多天的她有些不太适应。她还记得,自己是2月6日凌晨被公交车送到江汉方舱医院的。
一开始,难免混乱。“刚从恐慌中逃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忧,病患间交流不多。”上厕所、打开水,刘海艳发现,走到哪里都要排队,偶尔乱了秩序,也会有争吵。
7日一早,刘海艳在舱里意外看到了江汉区区长李湛、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余志刚。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尽快成立病患党支部,希望刘海艳能发挥带头作用,她爽快地答应了。
方舱外,组织部协助刘海艳把党员名单筛出来;方舱里,她和另两位党员“按图索骥”,找到了30位党员加入临时党组织。重温入党誓词,字字千钧。和方舱里的党员站在一起,刘海艳体会到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分量。
有了组织,他们开始发展志愿者,每个舱格发展2名,一起收集病患反映的问题,帮助医务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帮助转运空氧气瓶、分发饭菜、组织文娱健身活动等。“病患也从刚来时的恐慌、担心,慢慢到放下包袱、配合治疗,病好得也快。”
2月11日,位于武汉国博会议中心的汉阳方舱医院开舱。每个入舱患者,都能领到10件日用品。除治疗新冠肺炎的必需药物外,还预备了17大类252种药品,确保慢性病、突发性疾病的基础救治。
开舱前三天,不光是患者的后勤需求,医疗队近800人的后勤保障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汉阳方舱医院指挥部党建宣传组负责人回忆,为了那近2000套羽绒服、暖手宝、棉被、洗漱用品、脸盆等物资,几百件卫生护理物资、方便面、饮用水,大家差不多“把武汉翻了个底朝天”。
“收治容易管理难。”每个舱内数百到千余名病人的日常生活保障、需求服务、困难帮扶等工作量巨大,满舱运转期间,仅是一日三餐的发放,就是不小的挑战。光靠进舱医护和工作人员以及舱外后勤保障人员,很难照顾周全,容易出现工作死角和消息滞后。
要解决舱内力量不足的问题,现实之策是充分发挥舱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带头、群众志愿者配合、其他病人共同参与的模式,把舱内志愿者力量整合到临时党支部中。半天时间里,汉阳区防疫指挥部与后勤组对930余名在舱患者进行了一轮电话排查,选出了16名55岁以下、身体状况相对良好、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作为舱内临时党支部党小组长,统筹志愿服务工作。
16个党小组长、48个单元长,成了方舱内不可或缺的稳定剂。何时安排核酸检测?热水器坏了怎么办?环境有点吵,可否贴上“静”字贴?……患者反映的40多个问题,全部当日处置完毕。
油焖大虾、土豆炖牛肉、孜然羊肉……提起方舱医院的伙食,从事餐饮行业的患者王彬赞不绝口:“这个标准肯定不会低,除了一日三餐,还有水果、牛奶,我们比很多隔离在家的市民吃得还要好。”
尽管静卧休息有利于病情恢复,王彬还是和很多病友一样,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入志愿者队伍,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些服务。在方舱的12天,他和病友间有了共患难的情谊,相约“春暖花开、摘掉口罩的时候,一起庆祝劫后余生”。
经此一“疫”,人们开始懂得,安稳平静就是最好的生活。从1月26日出现症状那天起,王彬再也没有抱过一岁多的双胞胎孩子。眼下,他最大的心愿是,能顺顺当当度过出舱后的隔离期,回到家好好拥抱家人。
并肩守护这座城
患者陈静很快适应了塔子湖方舱医院的新生活。对于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者,她只有两个字——“心疼”。“实在太辛苦了,夜里我们都休息了,他们还得观察病情,只能坐着插空打个盹。”有病人感慨,脱掉“战衣”,他们也是一群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也需要得到照顾。
医务人员每天分作4班,每班6小时,但算上穿脱防护服、消杀等流程,实际得花8小时左右,其间不能吃、不能睡,很多人穿上了纸尿裤。防护服密不透风,常常汗流浃背、严重缺水。护目镜容易起雾,视线模糊,很多操作只能凭借“手感”。护目镜、口罩挂绳常勒得脑袋、耳朵疼,手指被汗液泡得发白。
尽管如此,这些忙碌穿梭的“大白”,仍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量体温、量血压、测血氧饱和度、采集咽拭子、发药、分发餐点、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带领患者适当运动……有一天,陈静注意到一个小护士,每只脚各套了个布袋,就好奇地问为什么。护士回答,每次当班都要走很多路,一次性鞋套容易磨破,多加一层保护,可以用得久一点。说不清为什么,陈静拉着对方合了影,之后又发给一位画家朋友画成了漫画。画面上,两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护士双手比心,画名是《友谊》。
陈静很想让对方看到这幅画,这是武汉人感激之情的另一种表达。可是,各地的医疗队轮流值班,她既没看清对方的长相,也忘了问名字,很是懊悔。隔了两天,她又看到了那两只布袋,上前一拍,果然就是上次那位护士——来自河北衡水医疗队的孙帅帅。陈静加她为微信好友,直到孙帅帅下班回住所后才通过申请,漫画发了过去。
在方舱,城与人、国与家的联系,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显得格外紧密。
从2月8日被抽调到方舱医院开始,江岸区塔子湖街道纪工委干部张剑兵的一天就多了三个重要时刻,分别是早上7点、中午11:30、下午5点。这是塔子湖方舱医院早中晚三餐的送餐时间,他和志愿者们需要在半小时内将近千份餐食送进缓冲区,才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尽早吃上热乎饭。
塔子湖方舱医院分ABC三个区,由来自天津、河北和江西的三支医疗队负责。一开始没有经验,大伙儿一口气把全部盒饭搬进了缓冲区。等到交接完毕,盒饭发下去,最后领到的,饭菜冰凉。“医护人员那么辛苦,患者还在康复之中,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这怎么行?”之后,他们调整了送餐步骤,分区域送餐交接,问题解决了。
“有时会有特殊病人如糖尿病人餐,他从来不会出错,准时送达,医护人员和病患提出的要求张剑兵总是想尽办法满足。”有医护人员不吝赞美。
前一阵,赶上一位医护人员生日。一束鲜花,这个在平时看来再寻常不过的小事,此时在江城却成了难题。张剑兵灵机一动,和同事们一起从酒店各个角落搜罗了一大捧仿真花,再请工作人员修剪、搭配、造型,裹上包装纸。乍一看,几乎乱真。
“生日快乐!向最美的天使致敬!你们可别见怪,真花实在买不到。花虽然是假的,情谊一点不掺假!”寿星接过花束,这个异乡的生日,令人难忘。
以后再经过洪山体育馆,马永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这是自己工作过、付出过的地方”。作为外科医生,一把运用自如的手术刀,让他并不缺少病人及家属的感谢褒扬。但是这一次,他觉得很不一样。
“您的康复令我们受到了莫大的鼓励,病毒是可以战胜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被战胜的!如果可以,请您把过去的痛苦,化作爱与珍惜。愿您从此健康平安,我们一起迎接春的到来!”3月4日,陈静带着方舱医院的“出院小结”来到康复驿站,距离回家的日子,只剩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