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评论

让文本上的宪法“活起来”“落下去”

时间:2019-12-18 15:08:04 来源: 法制日报 作者:蒲晓磊

  12月1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上海市松江区民乐中学的学生用情景剧宣传宪法。

  12月1日至7日是全国第二个宪法宣传周。其间,司法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宪法序言 我来颂读”系列微视频,邀请7位嘉宾每天颂读一段宪法序言。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是第一位朗读者,这位在宪法学教学科研岗位上工作32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始终将传播宪法的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一直认为,宪法意识并非可以纸上得来,必须依靠身体力行的持久努力。

  12月4日,在故宫八角楼附近的八角楼咖啡屋门前,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举办的宪法宣传活动如约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宣传宪法的队伍中还多了一个机器人。

  路过的群众可以获取一本宪法和相关宣传手册,还能与法治机器人“小律”互动进行有奖问答,并可获得一杯免费咖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说,他们希望通过“宪法+咖啡”的宣传方式,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宪法的温度与魅力。

 “回顾今年宪法宣传周期间的宣传工作,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人工智能的参与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宪法宣传更接地气。今后的普法工作应进一步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来普法,让人们能够更加主动走近宪法、学习宪法、拥护宪法,真正实现让宪法精神‘活起来’‘落下去’,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莫纪宏说。

    “机器人为我讲宪法”

 “小律,为什么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呢?”

 “您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国家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这一问一答,是一位北京市民同法治机器人“小律”进行的。

  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故宫八角楼咖啡屋门前的“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也进入第五个年头。“宪法+咖啡”的普法方式,让这家咖啡屋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宪法咖啡屋”。

  今年的宪法宣传队伍中,多了一名特殊的“专家”——近两年在全国普法工作中崭露头角的机器人“小律”。有了“小律”的加入,普法活动的开展生动有趣,市民的参与度超出活动预期。

 “这是我们做的小律智慧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涵盖消费维权、婚姻家庭、交通安全和劳动争议等相关内容,可以进行智能的法律咨询。”北京法宣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发行主任赵世鹏说。

  莫纪宏指出,把人工智能技术引进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领域,证明了机器人在普法活动中能够发挥出独特功能,展现出未来机器人服务于法治宣传教育事业的广阔前景。“机器人为我讲宪法”的普法方式,给宪法宣传添加了现代科技元素,极大调动了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

     以案释法的“学生版”

  如何让宪法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12月1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上海市松江区民乐中学的学生用一出“校园欺凌”情景剧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因为不肯把钱包“上交”给同学,小虎被同学踢倒在地,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遭受校园欺凌了。在被同学殴打和勒索钱财后,小虎不敢求助于他人,于是导致这种现象变本加厉。

  对于小虎的遭遇,一名由学生扮演的“法官”说:“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如果小虎会用宪法来保护自己,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们用情景剧宣传宪法的做法,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莫纪宏认为,学生们用情景剧的方式宣传宪法,也可以看作是以案释法的“学生版”。我国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不仅仅是要求国家机关做到普法工作,还要求他们用生动的方式来做好普法工作。以案释法一直都有着不错的普法效果,以后在宪法宣传中也应当多用。

  对于以案释法这一普法形式,辽宁本溪可谓驾轻就熟。2014年3月,普法栏目剧在本溪广播电视台一经播出,就在短时间内引起了轰动。截至现在,普法栏目剧共摄制播出110集,参演市民超过3000人次,报名参演群众超过1万人次。

 “仅靠传统媒体普法宣传早已过于单一,有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对普法宣传进行有效补充。百姓事百姓说,讲好身边的法治故事,将以案释法通过影视剧的形式呈现在百姓面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法治宣传教育优势。”本溪市司法局副局长王宏伟说。

     “宪法是每个人的法”

  《宪法学》和《中国宪政史》这两门课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已经教了快30年。在今年国家宪法日到来前,王人博决定把近30年的讲课精华,浓缩到一门《宪法学30讲》里,放在“得到App”(一家知识付费平台)上。

  为了让“宪法学这门重要得我们都不太敢谈论的学问”能更加深入人们内心,让人们意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法,也是每个人的法”,王人博专门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发刊词。

 “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离宪法远呢?因为宪法就像大气层,人人都生活在里面,它塑造了我们生活的形态,但我们的眼睛却看不到它。现在我要邀请你,冲出‘大气层’,站在日常生活的‘外层空间’,来观察,来研究,人们曾经怎样、还能怎样用立法的形式,让国家更有实力,让社会更有活力,最重要的是,让人更有尊严。”王人博说。

  对于王人博的教学理念,湖南省宁乡市司法局局长刘海波非常认同。

  刘海波带领团队制作了几十期“菲常说法”短视频,宣传宪法的这一期,最让他满意,“这期文案体现了宪法的亲民性,体现了普通人与宪法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与大家生活太遥远,这个视频就告诉大家,宪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期名为《宪法的样子》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线后,总量已达到110多万次。

      讲述中国宪法故事

  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讲宪法学课程,是王人博的教学方式。

 “这门课,我不会照本宣科,讲得很沉重,我不需要你手里时刻捧着各国的宪法,更不会一条一条地对着字解释意思。在我看来,宪法文本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文,只不过是一个一个路标。路标只是告诉你该去哪儿,它的本质是符号,要是只盯着路标看,眼珠子瞪得再大,也没有用。”王人博说。

  从教近30年,王人博一直在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人们达到学习宪法学的最终目的——理解中国。

  灵活的宣传方式,“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已经用了三年。

  12月3日上午,浙江杭州,开馆三周年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迎来了观众突破一百万人次。

  在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看来,这一数据是陈列馆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的最好写照。

  拍摄《喜讯——重回1954》微电影和《五四宪法在浙江》微课,微电影在全国各省市的评比获奖,得到了广大网友点赞;在青少年馆区设置宪法朗读亭,观众可以在现场朗读宪法并在自媒体分享……王永翔介绍说,注重应用微电影、微课堂等适宜网络传播的载体加大宪法宣传,是陈列馆今年的创新。

 “开馆3年来,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史料、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表现形式,让党领导人民制宪修宪的光荣历史从档案中走出来,成为可听、可看、可讲的生动活泼的中国宪法故事,吸引观众走进陈列馆,取得了非常好的普法效果。”王永翔说。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