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意思”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不少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在微信群里探讨哪些中国作家有可能入选,各持己见,打得不可开交。结果一出,众人哑然——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两位获奖者的作品,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没听过。
面对这个结果,那些蠢蠢欲动者是否感到无趣?老话说的“无趣”,实际上就是“没意思”。
翻了翻中国文学史,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千年来,不管是哪朝哪代,好像都没怎么搞过文学评奖,顶多是喝喝酒、斗斗诗;非得评出三六九等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但这是科举而非文学评奖,朝廷得选拔人才去当官。试想一下,唐朝有诗歌大赛吗?宋朝有诗余评比吗?元朝有曲艺争锋吗?清朝离得近,貌似也没听说有什么小说擂台之类的争霸。
一个朝代不兴此风,尚且代表一朝的态度;历朝历代不兴此风,那一定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论证以及时间的深厚沉淀,方才得出结论的——文学评奖“没意思”。
确实,文学属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在许多人心中只充当点缀和参照的角色,为何非得分个高下?如何分得了高下?就比如三个思念远方儿女的母亲,一个打电话给儿女问寒问暖,一个打电话骂儿女为何不报平安,一个默默守候儿女归来,你如何评判她们的表达方式好或不好?
其实古人早就洞察到文学的本质了:文学本该是一场游戏!正因如此,他们不搞文学评奖。而正是自由自在、不分高低贵贱的“无功利”的文学,才造就了中国文学的辉煌,让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
可现如今,人们一改千年祖风,热衷搞文学评奖,每年举办的文学比赛数不胜数,参与者趋之若鹜。我们是否该想一想,这些文学评奖究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这种作用是正向的还是逆向的?毕竟评奖时逃不过“功利”二字,所以无论奖项大小,每次评选之后,都会不可避免地惹来微词。
获奖的作品就一定好吗?没获奖的作品就一定不好吗?主办方和参与方都心知肚明。当然,这并不是说主办方搞“暗箱操作”,而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其无法进行公正评奖的现实。
当然,话说回来,既然现在热衷于搞文学评奖,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权且可以看成中国文学的一种“意思”。(赵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