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交流

唱响原生民歌 谱写时代华章

时间:2023-11-28 09:43:04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王 彬

 

唱响原生民歌 谱写时代华章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盛况空前

  欢声、笑语,切磋、分享,交心、共鸣……无需绚丽灯光宣布开场,只要歌者相聚,就能奉上一场原生民歌“现场演唱会”;不仅仅在舞台上,在路途中、候场区、会议室,甚至住处、餐厅,都是原生民歌百花齐放的舞台。全国79个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近400位非遗传承人齐聚赣鄱大地,为江西上饶、鹰潭、赣州三城带来近20场原生民歌展演巡演。群众好评如潮,热情持续高涨。

  作为中国原生民歌节举办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于11月16日至20日举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展现了传统音乐类非遗蓬勃发展、传承创新的美好图景,吸引了线上线下2000余万人关注。

  原生民歌,不同语言,万千曲调,都是人民生活与情感的集萃;时代华章,不同表达,万千气象,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不息的铿锵之音。

  充分展示原生民歌多姿风采

  非遗传承人一亮嗓,略有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专注聆听,一曲唱罢,掌声雷动。不见其器、但闻其声的普米族口弦以3根小小的竹签传递出悲喜婉转的情感,竹制乐器“奇科”和“布姑”流淌出沁人心脾的妙音,一组马头琴表演将大家带入苍茫草原的旷达奔放之境……如此风格迥异、设计精巧的传统音乐类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或分享丰收喜悦,或刻画劳作情景,或表达浪漫情意,或抒发家国情怀……参演节目中既有《阳关三叠》等经典曲目、《美丽的格桑花》等民族山歌、《黄河船工号子》等传统劳动歌曲,还有《香茶致富千万家》等与美好生活同频共振的新曲,引来现场观众跟唱。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现场展演的79个优秀节目,不仅囊括田歌、山歌、小调等63个民歌节目,还包含了吹奏乐、丝竹乐、鼓吹乐等16个器乐类节目。这也是原生民歌节首次加入器乐类节目,丰富了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了观赏性和吸引力。

  作为参加此次活动的最长者,80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特意遴选了8位青年传承人与自己同台。“希望大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马头琴的生命力,领略我们民族音乐的无限活力。”齐·宝力高说。

  距离上台还有几分钟,婺源民歌传承者仍在做最后的练习,希望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四海宾朋。他们表演的《四季花开》是婺源本土民歌,本来是单声部演唱,此次展演特意将其改编为多声部合唱,进一步提升了层次感和声势,烘热了现场氛围,也展现了“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热情与自信。

  交流传统音乐类非遗创新发展经验

  前不久,国家级非遗项目琵琶艺术(浦东派)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睿琳刚去新疆莎车县参与了非遗展演活动,与当地的十二木卡姆传承人同台演奏。这次来到民歌节,她很快注意到节目单上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并主动前去与表演者交流。“距离一下拉近了,我们在候场区就即兴合奏了一首维吾尔族民歌。”王睿琳说。演出之余,她还格外留心观察,琢磨着解锁民族器乐演奏的更多可能。

  展演评演结合是中国原生民歌节的一大特色。展演期间,各地传承人对歌、合唱,以歌会友,互学互鉴,结下深厚情谊。评演环节,专家学者分析解读,句句到位,打开鉴赏视野。“原生民歌可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是通常以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演唱,再是润腔。”点评的同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以冀东民歌《捡棉花》为例,示范演唱了技术润腔中的嘟噜音等,将生动而有知识性的民歌普及有机融于展演中,让观众获得了视听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民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地域性、民族性、即兴性、流变性、真实性、多功能性等特征,对于记录历史和传播文明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和关注原生民歌发展,要从认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入手,要站在更高维度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张天彤表示。

  演出研讨并重同样是活动的匠心之举。本次活动期间举办的专题研讨会,在聚焦原生民歌传承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传统器乐保护开发的议题。传统音乐专家、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齐聚,全面梳理了传统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成果。与会者纷纷表示,中国原生民歌节搭建的平台让好经验好做法流动起来,对共同应对原生民歌传承现实问题、推动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次中国原生民歌节创新举办了多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文化场馆展演活动。传承人与观众的零距离接触,更加直观展现了传统音乐类非遗之美,彰显了文化价值。

  “一根弦竟能弹出这么多种音调。”巡演现场,很多观众拍摄了京族独弦琴的演奏视频,并大为赞叹。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海珍以快闪、串烧的方式,将广西及其他地域民歌、红色歌曲和流行歌曲串联起来演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和体验。“这一根弦里的千变万化要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相契合,才更有意义。”苏海珍说。

  壮族嘹歌《谷禾连着芯》演出队伍由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徒弟组成。4位年轻的徒弟还是青年教师,分别为壮族、侗族、布依族和汉族,有着共同的音乐专业和传承热忱,由此成立了音乐组合,致力于传唱广西各族原生民歌,以演出练队伍,以教学促传承。

  作为活动承办地,江西精选了万年民歌、龙南客家山歌等原生民歌,围绕民歌展演,并通过在景区开展活动展演等形式,有机融入鄱阳渔鼓、婺源徽剧等非遗元素,“非遗+旅游”使各个活动展演点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音乐是共通的语言,也是思想的载体。在岁月荡涤之下,在山水田野之间,在人民群众之中,原生民歌的传唱,彰显的是中华文脉延续的生生不息。传承方式更加多元,传承群体年龄结构更加完整,传承者身份更加多样,此次活动正是原生民歌为人民喜爱、非遗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文化传承为人民热衷的生动映照。

[ 责编:张诗奇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