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文艺 > 交流

剧场空间演变:从虚实同构走向虚实融生

时间:2023-02-15 09:25:5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艳喜

  作为观演场所,剧场自其产生之初,就是虚实结合体。20世纪法国戏剧大师阿尔托认为,剧场是通过人物、物件、画面等一切剧场元素构成的介于实体和假想之间的“虚拟现实”世界。这一观点提出时,剧场还都是建于实体建筑和物理空间的特定场所。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剧场形态日渐丰富,完全脱离实体建筑的虚拟剧场也已屡见不鲜。剧场形态上脱实向虚后,传统剧场理论还适用吗?脱离实体的虚拟剧场还有虚实关系吗?如果有,又是一种什么样态?本文从虚实关系角度切入,梳理剧场形态演变过程中剧场空间的变化,希望能进一步深化剧场理论的探讨与研究。

  传统剧场空间的虚实同构

  传统剧场空间依存于剧场建筑的同时,也不乏虚拟性。剧场空间的虚拟属性与其主要演出的戏剧艺术密切相关。戏剧本质上是一门幻觉艺术,尽管20世纪的反幻觉戏剧一度以摆脱模仿、走向真实生活为追求,但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戏剧作为幻觉艺术的本质。剧场空间既是辅助戏剧完成幻觉呈现的要素,也因戏剧幻觉呈现而具有了虚拟性。

  剧场的物理空间取决于剧场建筑物所形成的空间边界,以及舞台与观众席所构成的空间布局,属于现实的三维空间,有真实的边界,不会因进入其中的人不同而产生根本变化。剧场内基于观演关系产生的其他幻觉空间如心理空间、精神空间等,超越于现实的三维空间,完全依赖人主体的心理和精神构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无边界性和个体性。剧场边界清晰的物理空间与无边界性的幻觉空间同时空存在,以虚实同构的方式丰富了传统剧场的空间层次。

  剧场空间的这种虚实同构自剧场诞生之时就如影随形。自古至今,剧场物理空间经历了从开放到闭合、从闭合到开放的发展演变,但剧场虚实同构的本质一直没有改变。

  云剧场空间的脱实向虚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年来演艺行业加快了“上云用数赋智”步伐,云演播发展迅猛,云剧场大量涌现。这些云剧场大多建于网络平台、小程序、App上的虚拟空间,形式上有的是演出直播,有的是演出影像播放,借助网络实现舞台艺术的跨时空演播。

  从完全脱离实体建筑物这一层面来讲,云剧场空间实现了存在形态的脱实向虚。但云剧场空间的虚拟形态并非完全向壁虚构,常常呈现出对实体剧场的模拟与仿真。比如以实体剧场的数字孪生形式来构建云剧场,广州大剧院与华为共建的“5G智慧剧院”致力于打造多功能的数字孪生剧院,创新线上直播等业务场景及艺术展现形式;又比如在云演播过程中努力营造实体剧场里相似的观看场景,2021年、2022年春节期间国家京剧院推出的《龙凤呈祥》云演播中,线上设立观众区,特别叠加“云包厢”“云呐喊”“云打赏”等功能,在虚拟空间里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观演的互联互动。

  从物理空间来看,云剧场对观演空间的分隔前所未有。传统剧场中观演同处一个物理空间。云剧场中观与演的物理空间已被大大小小的屏幕截然分开,且有多少接收终端,就有多少观赏的物理空间。但从虚拟空间来看,云剧场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跨时空的观演同在。云剧场中,观众发送的点赞、留言、弹幕与播放的演出共同构成了虚拟观演空间。观众通过屏幕能清晰观看到其他观众的观赏反应,感受到与其他观众的网络共在。与此同时,观众也因屏幕的区隔而清晰地意识到与演员和其他观众之间的非同时空在场。

  因此,云剧场空间形态上实现了脱实向虚,本质上虽与传统剧场空间的虚实同构有所区别,但也未能真正在虚实交融方面有所突破。

  虚拟剧场空间的虚实融生

  云剧场作为虚拟剧场的一种类型,目前来看只是虚拟剧场发展的初级形态。随着数字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和元宇宙概念进入产业开发,虚拟剧场快速发展,剧场空间的虚实边界也不断被拓展、颠覆。

  一种是传统剧场智慧升级后生成新的虚拟剧场空间。国家话剧院正在与中国联通、华为合作建设全国首个院场一体化“5G智慧剧场”。建成后的剧场里将会悬挂若干个VR球形摄像机,每个球形摄像机有逾30个机位,可进行无死角和多视角拍摄。如此,一场话剧演出就能通过多个视角同步推送的形式,重构出类似“平行空间”的呈现效果。现场观众可借助头戴式显示设备感受4K、8K、VR、AR等技术营造出的梦幻般全沉浸舞台,网络观众则可借助5G的低时延实现与现场观众“同步”观看表演,还能根据个人喜好随意选择观看视角。智慧剧场实现了兼具现场演出与线上演播,兼有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如此就有了现场与线上、真实与虚拟等不同维度的观演时空,实现了传统剧场空间与虚拟剧场空间的有效融合。

  一种是脱离实体剧场的虚拟剧场不断提升沉浸式体验感,强化剧场空间的虚实交融。这些虚拟剧场不满足仅做现场演出的直播或影像播放,而是依托于传感、空间定位、边缘计算、感知交互、动作捕捉、全息影像、仿真引擎、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等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创造舞台场景,以真人(或其虚拟化身)、虚拟偶像作为表演者;观众除了线上观看,还可拥有属于自己的虚拟身份与形象,参与到演出中。

  传统剧场的物理形态和物理空间是真实的存在,不会依观演的心理空间、想象空间而做改变、挪移等变动,因此传统剧场空间是虚实同构而非虚实相融。技术打破了现实舞台创作的边界和限制,虚拟剧场既可模拟现实场景以假乱真,又可天马行空任意进行时空的创造,形成多维空间交叠、错置、对比,呈现超越现实的虚幻感;虚拟剧场中所产生的真实观演关系则通过虚拟的演员、观众的虚拟行为来完成,观众真身在屏幕之外,却以虚拟形象或仿若真身进入剧场,在恍若真实的虚拟剧场空间里观看似真非真的演出。在这个过程中,虚、实已难以分割得开,又岂止是分割不开,还是相互交融与共生。

  传统剧场空间可以清晰地区分出物理空间和幻觉空间,虚拟剧场空间已都是幻觉空间,只是有技术营造和心理、精神生成等不同。其中,技术营造的虚拟剧场空间努力通过高仿真、高清晰度来制造一种真实感,让观众沉浸其中产生心理和精神的幻觉。虚拟剧场的空间尽管虚拟,却并不能脱离真实,它融合传统剧场的物理空间与幻觉空间,又有别于传统的物理空间与幻觉空间,在虚实融生中无限拓展着剧场空间边界。

  如果说,传统剧场是介于实体和假想之间的“虚拟现实”世界,虚拟剧场可说是在“虚拟现实”世界中通过实体与假想的连接、交互生成了新的“虚拟现实”世界。虚拟剧场依然有虚实关系,只是已不同于传统剧场的虚实同构,逐渐走向虚实融生。技术仍在快速发展,虚拟剧场也在不断演进。正如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一样,虚拟剧场作为剧场的一种新形态,丰富了剧场的构成和艺术表达,却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剧场。未来的剧场将在传统与创新、真实与虚拟中为人类带来更多精彩。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科技赋能艺术生产与演出、演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 责编:陈凡玉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