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交流

激活戏曲文化精神 萃取中华审美精华——央视戏曲频道《戏韵家国情》欣赏后记

时间:2022-12-02 10:02:52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崔伟

  近日,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精心策划了《戏韵家国情》系列节目,在上千场精彩演出中,萃取了中华戏曲中很有现实意义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通过“文化访谈+戏曲视频+现场演出”的节目形式,弘扬了传统戏曲艺术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展示了当下戏曲文化在新题材、新人物创造中焕发的新风采、新气象,令人印象深刻。

  《戏韵家国情》以“爱国篇、壮志篇、巾帼篇、楷模篇、节日篇、立德篇、家风篇、青春篇”等八个主题,十个篇章,甄选出与之对应的传统优秀剧目和当代戏曲新作,通过戏曲剧目来佐证家国情怀的源远流长。《戏韵家国情》不但体现了中华审美成果及其对戏剧文化的贡献,更展示出中华戏曲对中华民族思想智慧和道德理念的承载,凸显千百年来对以“家国情怀”为根基的民族精神的记录和流传。《戏韵家国情》的编导注意展示民族精神的高光释放,所以精美的戏曲表达也就被激活出更感人的力量。面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古代故事、著名人物,《戏韵家国情》突破以往单纯形式的呈现,使观者感受到电视审美的效果。

  电视的节目创新如果仅仅是形式的突破,那节目的生命力往往会短暂,而《戏韵家国情》努力创新形式感之上的思想支撑。戏曲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营养必须经过萃取,才会产生对今人的精神感染力。通过符合电视审美特点的改造,《戏韵家国情》的“文化访谈”环节摆脱了以往的惯式。节目中引入的对戏曲题材和审美认知都具有一定功力的解读者虽是“戏曲素人”,但却称职地支撑起节目的讲述重任。于是,由此切入的节目因为此环节的设置,加上话题的切入深刻鲜活,让《戏韵家国情》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在体现出戏曲传统的同时,也让电视戏曲节目访谈给观众以新鲜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凤城教授和文艺评论家张德祥,一位是党史专家,一位是影视评论家,两人立足各自专业,对传统戏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价值娓娓道来,谈话言之有物,让人乐于倾听,并多有收获。更可贵的,还在于两位都是戏迷,使得话题有深度、有内涵的同时,自然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指向性和真切的审美感受力。

  《戏韵家国情》的选材主要来自《空中剧院》这一戏曲内容宝库,但节目要在20年来录制的几百台剧目、近千场演出中去挑选也有一定难度。《戏韵家国情》在名剧、名家上聚焦,在精彩桥段和感人情节上精选,在内容和审美效果上充分运用电视手段予以强化,节目思路可称创新。“好看、精彩、珍贵”三大特色构成了《戏韵家国情》的内容感染力与审美吸引力。

  《戏韵家国情》中传统戏曲题材和内涵很好对应,但仅局限于传统显然不足以体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难以印证“守正创新”的艺术真谛。《空中剧院》的编导在《戏韵家国情》中,不但做优了传统题材家国情怀这篇大文章,而且做精了当代戏曲发展中赓续家国情的新文章。编导极有现实感地精选了近年来发扬光大民族精神、民族美德的戏曲新作。如,沪剧《敦煌女儿》,可谓近年很有感染力、真实感的当代题材精品。节目不是简单邀请主演茅善玉到现场介绍排演体会,而是尝试在撷取剧目精彩感人桥段的同时,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绎樊锦诗青年和老年两个人生瞬间真实抒发的内心感受,效果极为感人,节目也因此展示出创造性。再如,革命先贤李大钊无疑不会“缺席”《戏韵家国情》。但意想不到的是,编导不满足于简单对京剧《李大钊》的植入,而是从大钊遗著中创编了一篇革命志向的深沉表达和对青年对未来的深情期许的文章作为情景短剧。当京剧《李大钊》主演张建峰从百年前的情景回到访谈的现实,摘下大钊的胡须和眼镜,一袭长衫和嘉宾一起畅谈革命志士的英雄气概,以及当下人对革命志士精神境界的深刻感受时,明显感觉到现场每一个人都增添许多的敬畏。这怎能不深深打动电视机前的观众呢?其效果恐怕也是以往电视戏曲节目所少有的。

  深沉却不乏亲和与平朴,同样是《戏韵家国情》的特点。“青春篇、节日篇”在这方面挥洒出许多活力和朝气。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是戏曲艺术的希望。《戏韵家国情》在“青春篇”推出的几位可称戏曲“顶流”的青年新秀在观众心中都颇具影响,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则在于他们表达出具有时代感的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此外,访谈嘉宾青春朝气扑面,带来的演绎既古典又充满激情和活力,很好表达了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的无限生机。

  《戏韵家国情》节目主题精准清晰,但能够避免概念化和浅表化,如其设置的“节日篇”,营造了整个系列节目严肃主题下的温馨,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精神。这集嘉宾畅述大江南北时令、节日的民俗民风,抚今追昔,畅谈美好生活的变化。在谈民俗中,生动宣示着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从《拿手好戏》,再到《戏韵家国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戏曲艺术上,扎实并具有创造和开拓性。相信这种节目创新不但对电视戏曲节目发展有积极作用,也能推动对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播。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02日 16版)

[ 责编:丁玉冰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