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类影视:为脱贫攻坚增添一抹“亮色”
前不久收官的电视剧《山海情》最后一集中,涌泉村终于全村搬迁到了闽宁镇。“村儿里第一人精”马喊水播送完最后一条广播后泣不成声,为这个百年村庄画上了句号。这部以20世纪90年代“闽宁模式”为主题创作的扶贫剧,播出后直戳观众泪点,圈粉无数。
日前,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一致认为,该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观众再次体会到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感受到主旋律作品是时代的最强音。
过去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的扶贫剧也在不断涌现。其中,《江山如此多娇》《我的金山银山》《遍地书香》《花繁叶茂》等扶贫剧,在保证内容质量与剧集立意的同时,以轻喜剧的风格跳脱以往扶贫剧严肃、正经的叙事风格以及“卖惨哭穷”的叙事套路,让剧集不仅好看、好笑,而且真实、接地气。
中央电视台的《决不掉队》《扶贫周记》,湖南卫视的《扶贫村里的年轻人》,东方卫视的《我们在行动》,河南卫视的《脱贫大决战》,广西卫视的《第一书记》……近年来,各种扶贫类电视纪实节目纷纷涌现,为电视荧屏增添了一抹亮色,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轻骑兵”。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今天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时,电视媒体留下的那些影像,注定会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空洞的宣言,而是真真切切用真情、用实意谱写的中国人积极进取、战胜贫困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篇章。这些真情、这份大爱,正是扶贫节目的灵魂。早在两年前,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扶贫行动《决不掉队》在社会与法频道热播,获得了观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作为一档新推出的扶贫节目,《决不掉队》以真情实感和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扶贫故事,让人深刻感受到在全面小康路上大家“决不掉队”的决心。节目播出数期后收视率持续攀升,稳居同时段全部电视节目的前十位。
电视媒体同样肩负着扶贫的责任与使命,其议题设置对于宣传和解读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更是义不容辞,也可以对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起到监督和建言的作用。正如专家学者所言,扶贫类电视节目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把宣传的“形”与脱贫的“实”结合起来,甚至“实”比“形”更重要,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记录者,更要做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如果贫困群众不能通过节目获益脱贫,节目的形式再花哨,内容再好看,收视率再高都算不上成功。
扶贫电视节目能否实现最大的传播价值,也有一些需要警惕的问题。例如过于追求戏剧化矛盾冲突,节目选择性的挖掘导致对贫困群体的选择性遮蔽;节目一味追求收视率,加大娱乐元素,往往忽视或无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扶贫需要精准施策,要因地制宜创新,不能盲目跟风。对于扶贫节目制作方而言,必须打磨出更能吸引观众的节目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节目才有价值、有内涵、有生命力,综艺营销也将更有针对性和穿透力。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本质上也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过程,扶贫综艺节目要有大局意识,正视扶贫脱贫工作的困难与复杂性,加强效果构建,寻求解决之道,从而更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也更能挖掘乡村内生力。扶贫类电视节目,要讲述真实的故事,反映百姓的呼声,为扶贫攻坚鼓劲打气,真正推动脱贫攻坚战略实施,构建全新的传播生态,才能为电视荧屏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