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打卡”博物馆、参观美术展、到图书馆感受书香……端午假期,福建泉州泉港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近年来,泉港区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服务内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群众齐参与 树立文明新风尚
“自从建了这间文化中心,我们这些老年人经常在这里看书、写字。许多中年人也过来运动,还有小孩子过来弹琴,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泉港区前黄镇后张村村民张法经对后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赞不绝口。
据悉,后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自去年5月正式运行以来,先后开展重阳节敬老、春节送春联、乒乓球比赛、书法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
2018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启动以来,泉港区着力培育一批优质的公共文化项目,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该区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公共文化为引领,以活跃基层文化为目标,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能人,着力打造基层文化队伍。组织各镇(街道)开展“一镇(街道)一品牌”活动,广泛开展界山游龙灯、南埔沙格赛龙舟、后龙逗新娘、峰尾古城文化节、山腰戏剧展演、前黄新春南音大会唱、涂岭“猪脚美食节”等节庆民俗活动,常态化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
文化云暖心创新供给新模式
一部手机可以带你游展览、学知识、品书香。疫情防控期间,一场文化“云”上来,让泉港群众足不出户也能享文化盛宴。
这得益于泉港区图书馆推出的“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它能提供100多万种电子图书、7800万篇报纸全文、3000多种特色专题的在线阅读以及下载后的离线阅读等服务,还链接国家、省和市公共文化场馆的数字文化资源,为全区市民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围绕“守望暖心”主题,区文体旅游局广泛发动区内外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累计征集推送“战”疫作品600多件;积极倡导在家运动,推广在家健身项目《健身气功·八段锦》等20项;通过“云”游博物馆,以720度虚拟展览、图文、视频、3D等展现方式,推出9个系列的线上展览共50场;推送“书”暖人心、“艺”暖人心和“游”暖人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安全生产等工作。
海丝共享区 注入传承新动能
近日,以“共享海丝 共享文化”为主题的海丝文创共享区,在泉港区创立。
海丝共享区位于泉港区文化中心,以南宋为时代背景,将土坑古厝、泉港码头、古商铺等文化元素穿插在展厅游览线路中,展现泉港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风情。通过数字化的虚拟现实演绎方式,还原和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传奇故事和创新精神。
除了美轮美奂的线下展馆,泉港还依托“互联网+”,以手机游戏趣味互动的方式,将泉港海丝文化元素“搬”上互联网,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合作,释放文旅新动能,促进海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美”下去。
此外,还积极引导区内文化企业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探索“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的发展路子。积极打造“海丝之光”品牌,举办“海丝之光”泉港游学汇系列活动,来自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北京、河北、山西、广西、云南、台湾等地游学机构的上百位嘉宾代表参加活动,推动海丝游学联盟在泉港落地生根。
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泉港创建区海丝非遗双创中心、区三同乡村振兴文化创新中心,命名泉港区体育总会等10个单位为泉港区海丝非遗双创试点单位,泉港第一中学等5所学校为泉港区海丝非遗(闽南文化)双创学校,泉州市大福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为泉港区海丝非遗(闽南文化)双创基地,进一步提高海丝非遗(闽南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推动海丝非遗(闽南文化)有效融入社会和群众生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诗瑶 通讯员刘泽阳 陈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