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举办“四史教育”七天七讲,聚焦“科技成就中国”
8月16日下午,上海书展“四史教育”七天七讲活动迎来第五讲,本场嘉宾黄庆桥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系统“四史”学习教育专家宣讲团成员。
黄庆桥首先做了题为“科技成就中国:光辉历程与经验启示”的讲座,带领观众品读中国科技感人故事,回顾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理解中国科技崛起之路。该讲策划主持、《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顾学文和黄庆桥就“如何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和水平”“中国科技的长板与短板”“中国教育”“如何树立科学家形象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话题展开对谈。
黄庆桥说,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切忌得意扬扬。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实事求是派”——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中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完整的工业链、产业链,中国政府持续重视科技创新,中国社会整体重视教育,这些都是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但中国基础科学薄弱,原创能力较差,不少关键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可控。
谈到中国教育时,黄庆桥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能让大多数人成才,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培育与培养同样重要,未来的中国教育要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谈及树立科学家形象和弘扬科学家精神,黄庆桥认为:“我们要树立鲜活的、立体的、平易近人的、容易接近的科学家形象,而不是树立让人敬而远之的科学家形象。从事科学工作,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兴趣爱好与为社会做贡献的结合,也就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科学发现、科学研究获得的快感、成就感、幸福感,是深沉的持久的,这也是很多科学家不太在意物质条件而终生投身科学的原因所在。”
黄庆桥主编的《科技成就中国》一书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重大科技成就、事件或人物为主题,生动反映7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关键节点和历史意义,力图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科技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该书内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读本。该书日前入选“解放书单”,受到读者欢迎。(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