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名家评名家”模式,文学青年受邀评论“茅盾文学奖”——宁大学子热读《博览群书》热议“写书评”
这段时间,宁波大学学生李佳慧、张琼丹、邓斐云、余键欣、谢谨亦和他们的同学们仍在不断讨论“《博览群书》”和“写书评”这个话题。这股热流源自6月23日下午,“人文力量·博览群书”读书讲座活动暨2020年第六期《博览群书》杂志赠阅活动在宁波大学人文学院209报告厅隆重举行。这次活动得到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领导以及学院团委、学工办的大力支持。同学们受赠的《博览群书》杂志是由余姚市双盈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周泽先生与宁波森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顾学锋先生捐赠的。而本次“人文力量·博览群书”讲座则邀请宁波大学人文学院著名文学评论家周春英教授主讲“如何写书评”。
周泽和顾学锋先生的赠阅动议是因为他们了解到,2020年第六期《博览群书》推出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专栏:“宁大师生谈茅奖”。该专栏瞄准2019年颁发的我国长篇小说领域最重要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并别出心裁地避开许多文学奖项评论常见的“名家评名家”模式,邀请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宁波大学的文学青年来评论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并邀请文学评论大家周春英教授点评文学青年们的评论,让名家名作与时尚青年在相互对话中相知相鉴。
宁波大学汉语言师范专业的李玥一同学拿到杂志后,边看边和身旁的同学感慨,“《博览群书》杂志涉及的领域很广啊,上面有许多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推介与评论,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扩充自己的阅读面。”中文教育专业的厉贝楠同学一边阅读杂志,一边与周春英老师交流心得。她说:“《博览群书》杂志的作者们都是各个专业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他们的文章既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最新评论,又是学者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从他们的文章中不仅能发现文学评论的新视角,还能了解学术界的新动向。”
周春英是宁波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也是该校“人文力量·鹭栖洲岸”文学创作项目组的指导教师,曾在《博览群书》《浙江作家》《文学港》《镇海潮》等媒体平台上为宁波本地作家写作评论数十篇,指导过许多本科学生、研究生在《名作欣赏》、《职大学报》上发表文章,对于如何提高书评的文学和学术价值以及青年学生如何借助撰写书评提升文学修养有深刻体会。
周春英教授此次讲座从“何为书评”“怎么写书评”“写书评需要注意的问题”“书评的几种方式”等四个角度展开。通过对中西方书评状况及区别的叙述,以及中西方学者对于书评的重视程度阐述了书评对于理解优秀作品的重要性,指出撰写书评对于文科学生的必要性。她提出的“书评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思想,提高文字能力与文学素养,特别是能激发出独到而锐利的思想光芒”引起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谈到如何写书评,周教授表示:首先要认真研读作品,只有研读作品并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社会价值等,才能对全书做出系统的评论;其次要注意行文的侧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而要努力找到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作品,在人物形象、叙述语言,叙事技巧等某一视角深入开掘,点面结合,力求对读者甚至对作者产生启发。
此外,周教授还指出写书评时要注意的问题。书评不只是评书,也要评人,应当确保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以及学术界对该作者的评价等;注重个人体悟,前期的文学积累与解读文本的能力决定了书评见解的独特性,从而凸显评论者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与鉴赏能力;书评对象的选取也是关键的一环,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应成为青年学生撰写评论的首选,因为高质量作品有助于青年学生在撰写评论中见识高度,拓展深度。
(2020年第六期《博览群书》杂志目录页之最后页,宁大学子文章是本期杂志的“压轴”专栏)
周春英教授讲座结束后进行了2020年第六期《博览群书》杂志赠阅活动。李佳慧、张琼丹、邓斐云、余键欣、谢谨亦等同学发表于《博览群书》的关于茅奖的书评作品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在同学们羡慕与祝贺的目光中,五位发表文章的同学依次上台,分享了她们的写作历程与创作经验,受到大家的热情好评。大家纷纷与她们讨论,“我还没有看过《应物兄》这本书,但是看了你写的书评,回去也要马上读。”“我也觉得《北上》这本书的时间、空间、叙述手法很巧妙,但一直没有想好怎样描述,很想知道学姐如何形成这么深刻而系统的分析?”热烈的交流此起彼伏,凉爽的209报告厅,文学与学术让这里的氛围热火朝天。(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谢宁通讯员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