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万物同行》看李元胜如何用诗意体现行走的张力
李元胜
梁 涛
《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李元胜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79.80元
特别喜欢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李元胜的一首诗《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温柔、恬淡的语句,让人感受到作家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李元胜曾说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出人头地。在忙乱地走过一段旅程之后,终于发现我们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将平凡而简单地度过一生。这种简单的生活,如果能有人陪伴,也就变得更加美好。朝朝暮暮,对坐白头,长久的陪伴是最深沉的告白。”这首诗告诉读者,那些所谓“虚度”的时光,因为你内心的平和满足,因为与所爱的人相知相守,每一分钟都显得有价值。
诗人变身专业记者采访科学家
看到李元胜的新书《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出版的时候,感到很新奇,一位诗人为什么会去写科普书?李元胜变身博物旅行家,采访三位著名博物学家的过程,正如他写的科学家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十分精彩。
李元胜曾在重庆大学读电气工程专业,但是他一直喜欢写作。毕业后他去了《重庆日报》,从记者、编辑一直做到了副总编辑,之后去了集团当一把手。由于一直忙工作,忙着写不完的稿和开不完的会,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医生诊断他得了心肌炎,胸闷、心惊,严重的时候没走几步路就开始喘,需要坐下来休息。
这时,一位朋友对他说,生活需要放慢脚步,建议他买个相机,玩摄影。刚开始,在一群摄影师结伴出去拍风景的时候,李元胜总是那个“掉队”的人,走一半就要找个地方先歇一会。 “这时候,我就拿着相机在周围拍拍花花草草和昆虫。” “没想到无意中拍到的小花、昆虫让我发现了微观世界的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们。” 上万张的图片记载着他走过的田野调查时光,多年的野外拍摄让李元胜的心肌炎完全康复了,50多岁的李元胜看起来像个40岁刚出头的人,让人感觉刚过不惑之年。而对自然界越来越多的了解也让李元胜又多了一个标签——博物旅行家。
刚开始,李元胜认为他的两大爱好,诗歌写作和田野调查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是静下来的创作,一个是动起来的行走,但是后来他越来越觉得两件事情叠加在他身上产生了另一种张力。“正如我对文学创作的积累,让我在野外记录的时候能有诗意,反过来这十多年的行走让我在创作上收获了更多的灵感。”
历时4年精心打磨科学家探险故事
李元胜的新著《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很像是一堂博物课,书中他以张巍巍、刘正宇、邢立达这三位国内极具代表性的知名博物学家的自然考察经历为故事线索,串连起了动植物及远古生物的各种有趣知识点。用诗意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当代自然科学家的博大情怀和专业精神。
谈到这本书的创作缘起李元胜说,其实是由于他接到的一次采访邀约。4年前,《十月》杂志特约编辑、著名散文家周晓枫向他约稿,希望李元胜通过采访昆虫分类学家张巍巍,再现科技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在软磨硬泡好不容易说动了此前几乎从不接受采访的张巍巍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后,李元胜觉得他的故事中有着非常多的博物知识,既可以让喜欢大自然的成年人得到满足,同时也适合孩子看。于是,李元胜萌生了再采访两位博物学家集结成书的想法。
2017年,李元胜到重庆南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职任副局长。这时他就选择了当地推荐给他的、被称作“植物猎人”的植物学家刘正宇作为采访的第二人。“刘正宇先生像是有两层厚皮的橘子。”李元胜笑称:“他的讲述极简、跳跃,让你无法深入一件事,更不要说找到有价值的细节了。”为此,李元胜不仅研究了他的全部事迹,把可能出故事的部分都整理成了清单,还去重读了家里的《植物学》。
微博粉丝数高达260万的邢立达是古生物博士,2016年因为发现了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龙而蜚声海内外。李元胜在采访他的时候,为了获得一些重要事件发生的现场细节,特意重走了科学家走过的一些路。比如为记录邢立达寻找、发现轰动国内植物界的“崖柏”这一事迹,李元胜重走科学家的探险之路。当他赤脚渡过冷水河:“我感受到了他们被河水冲走时的惊险,那条河,在酷暑中仍旧冰冷刺骨,让人无法站稳,真是很奇特。” 还有,邢立达寻找恐龙化石过程中经历的艰苦与波折,也都被李元胜详细记录在书中。
李元胜特别提到《与万物同行》这本书的写作初衷。他说写这本书是希望能够让当下的孩子们放下手中的电脑和手机,到自然中去走一走。正如李元胜所说:“如果孩子们都没有兴趣,以后的自然谁会来关心呢?”李元胜表示,历时4年编撰的《与万物同行》不仅成年人可以看,不认识字的学龄前儿童也看得懂。这本书在配图上下了很多功夫,每一页都含有大幅的珍贵图像。他向记者介绍,书中的配图除了受访者提供的部分之外,其它都是专门请插画师绘制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引起更多小朋友的兴趣。“能吸引小朋友产生一点点对自然的兴趣,能把小朋友从手机、电脑中吸引出来,到自然走一走,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李元胜说。
捕捉热点打造双效俱佳科普书
谈到这本书的阅读亮点,重庆大学出版社职教分社社长、《与万物同行》一书的责任编辑梁涛向记者介绍,作为一本描写我国科学家野外科学考察纪实的原创作品,作者李元胜在书中从诗人的视角,以精彩的自然故事为线索,融汇了国内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博物学家的自然考察经历,串连起动植物及远古生物的极为丰富有趣的知识点。作家生动、诗意的叙述,帮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故事阅读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丰富的自然奥秘,感受与万物同行的乐趣,同时也弘扬了科学探索中的奉献精神和那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梁涛认为,我国的博物学正在蓬勃兴起,其中自然博物的普及已经走过了第一个阶段,已由少数人阅读变成全民教育的必需,中小学空前重视自然生态教育。科学考察是艰苦的,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科学家也是平凡的,他们平凡得有血有肉,他们的伟大也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昆虫学家张巍巍,为了找到某种昆虫,被蚂蟥咬得鲜血淋淋,被马蜂蛰得大包小包,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比如,植物学家刘正宇,找到了青蒿素含量极高的黄花蒿,这一发现,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策划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能较好地引导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认知科学,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和存在的艰辛,更好地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不仅能真切体会野外科考工作的辛苦、每一份科学发现的来之不易,还能从中学习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勇于奉献的高尚品质,让人们客观认知科学家的平凡与伟大,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认知,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尊重。
谈到一个好的科普图书的策划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策划出一套既叫好又叫座,双效俱佳的图书这个话题,梁涛认为,科普图书的策划编辑需要随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扩充,也要及时掌握本专业的科技前沿课题,迅速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敏锐地发现值得向大众普及的研究成果。要想做好一个科普图书的策划编辑,就要懂得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使其为我所用,要充分了解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一个好的科普图书策划编辑一定要有一个优质的作者团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因为科普图书的畅销与否主要是取决于内容和作者两个因素,所以优质的作者团队是做好一本叫好又叫座,双效俱佳的图书的关键。特别是作为科普类图书,既要兼顾学科的专业性,又要定位阅读的科普性,所以在遴选作者的时候,兼顾专业背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科普写作的思维,让作品更加接地气。
科普图书的策划编辑还要对本学科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要有长远的遇见,且一定要明确所策划选题的读者群体定位和市场阅读需求,正确判断科普图书的潜在价值,实时把控选题质量和出版进度,用产品线经理思维管控出版各个环节,以及营销推广的具体事项,做好出版物全面管理和经营工作。具体到《与万物同行》这本书:“我们发现本书作者李元胜的很多作品被许多省市作为中小学考试内容或者课外指定读物,他的书文笔优美,故事生动感人,为此我们把《与万物同行》确立为出版社今年的重点出版图书。”梁涛和她的同事利用各种宣传平台,邀请作者针对该书先后做了十多场讲座,每场讲座均是人员爆满。这本书也参与各种图书奖申报评选,比如国家“五个一工程”、国家主题出版、中国自然好书、重庆市科普图书等,积极提高该书影响力。社里的营销人员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各大网店和地面店都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展示,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