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作家孙卫卫是个永远的“文学少年”
原标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0后作家孙卫卫是个永远的“文学少年”
孙卫卫,这个名字一看就很有童真气息,像个小孩子。但其实,孙卫卫出生于1970年代,是一名出过多部作品、多次获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他写过《班长上台》“熊小雄成长记系列”《小小孩的春天》《会说话的书》《喜欢书》《一诺的家风》等儿童小说、散文等30余部。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孙卫卫写字也一笔一画,也像是小学生写的。虽然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孙卫卫一直保持着少年的气质。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李东华这样评价他:“成人作家写儿童小说往往去模仿儿童的声音,因为他们已经远离了童年,要抓住童年的感觉是困难的,可是孙卫卫没有陷入这种普遍的创作困境,仿佛岁月的脚没有从他身上走过,他还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一个鬼头鬼脑的小男生,在摇头晃脑地叙述着自己鲜活的生活,鲜活的故事。”
孙卫卫曾是一名全国有名的文学少年。1994年他获得了第二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1998年,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孙卫卫曾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工作,现为机关工作人员。如今他过着“上班写公文,专心做事。不上班时,写儿童文学,买书读书”的生活。
孙卫卫自幼喜欢儿童文学。这份纯真的爱好,也无形中塑造着他的性格。让他成为一个安静的人。既然偶尔淘气也是“小小地淘气一下,就像小孩子一样。”(孙卫卫语)上大学后,他对儿童文学更加痴迷,经常到南京市新街口邮局买《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选刊》。他还给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写信,得到签名作品的赠送,更增添了他对儿童文学的热爱。
阅读的热爱,也蔓延写作上。慢慢的,他自己也开始写儿童文学,发表作品、出书,成了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由于不是专职作家,孙卫卫见缝插针挤时间写作。他每天5点40分起床。到单位处理一下自己事情之后吃早饭。8点上班。中午休息一下。晚上7点半左右回到家。陪孩子玩一会儿,21点半到23点半写作。他一直信奉一个道理:“不怕慢,就怕站。”天天坚持写一点,长此以往,作品的数字会很可观。2019年9月,孙卫卫一口气出了好几本书,比如《小记者很胆小》《装进书包的秘密》《回老家过年》等。
除了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孙卫卫爱买书、藏书,也是圈内闻名。他从小喜欢书,只要是书都会拿来读一读。北方农村家里喜欢用报纸糊墙。走亲戚时,他经常站在炕上,歪着头,看报纸上的内容。“会认字后,可以说,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成年后的他,买书很厉害。每到一地,必逛书店,而一旦进了书店就很少空手而归,常常是恨不能买尽天下好书。别人丢在楼道、电梯口的书刊他捡起来,如获至宝。不仅如此,他甚至连做梦都会梦到挑书。爱书爱到这种程度那就不仅是爱,而是“痴”了。随着在家中藏书积累导致找书不方便,他不得不开始对买书有所控制。
孙卫卫曾出版过一本日记体作品,专门写他买书的故事——《喜欢书》。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从2007——2011年间,孙卫卫淘书、买书、读书、爱书、写书、搬书、捡书、因书交友以及与书有关的细节,是很纯粹的“书生活”。他写得真实、亲切、质朴、简练,真性情。每篇仅二百字或四百字左右,却内容丰富、思想澄澈、言之有物,情怀真诚。“下一次去南京,我想用两三天时间,把南京的主要书店,包括隐藏在街道里的有特色的小书店都逛一遍。我不坐出租车,还像上学时那样,骑一辆自行车,见到书店,就随时停下来,遇到要收存车费的,就给她一毛钱。进到书店,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他写道。
读书即读人。读《喜欢书》让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善良、诚实、谦虚、认真、踏实的孙卫卫。2017年,孙卫卫首部童话作品《会说话的书》,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本书的故事。为什么有如此浓厚的读书兴趣?孙卫卫说:“我的成长也得益于读过的许许多多的书。正因为我从书中获得了益处,我就希望更多的孩子也能爱上书。这是我写这本童话的本意。”
“少年儿童读书贵在精,入脑入心,融会贯通”
封面新闻:读您的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您一直保持着少年的气质,不管是从行文风格还是心态,都非常年轻,纯真。您对自己这种状态,有着怎样的自我感受?
孙卫卫:您这么一问,让我想起了《论语》里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颗少年心。好像总也长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来越平和。我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写作让我距离我心目中的那个好不再遥远。我在作品中希望孩子们学好、成为优秀的人,我首先要学好、成为优秀的人。否则,就没有说服力。
封面新闻:您的写作风格很有辨识性:天然朴拙真诚之美。这样的写作风格,是受哪些作家影响?
孙卫卫:我的写作,早先受作家贾平凹先生、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影响比较大。现在,影响我比较大的是孙犁、汪曾祺等先生。
封面新闻:在您看来,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类别,与其他类别的文学写作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孙卫卫:我觉得,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儿童文学属于文学的一种,文学所具备的一切优秀特征,它理所当然应该都具备,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文学。儿童文学和别的类型的文学相比,就是有些内容需要遮蔽或者用很隐晦的手法去表现,毕竟是给孩子看的。作品最好是积极向上的,让读者看到更多的光明。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优秀的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既要深入,也要浅出。
封面新闻:现在的孩子们很早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喜欢玩手机、电子游戏,您觉得在这种状况下儿童文学还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吗?儿童文学要怎么样应对这种挑战?
孙卫卫:我觉得家长的引导很重要。我的小孩子五岁,除了我们讲给他,他还喜欢通过故事机(无屏幕)听故事。他每次都听得很入迷,是被故事所吸引。他看图画书也很入迷。他看电视,是为了学习语言,每天20分钟,最多半小时。看手机,也主要是看拍他的视频,偶而看看科技视频。达成协议后,并不是说他就能够像成年人一样理性的遵守,他也经常想突破规定,但是会被我们拒绝。时间长了他就认为这个规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慢慢的他也会认识到,这个规定是不能被突破的。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闹,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家长自己也在一边玩手机。家长都难以抵抗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孩子的自制力更差,有更“热闹”的电子产品,他当然不愿意去读书了。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从小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家长没有起到好的作用。
封面新闻:您平常读哪些书比较多?您平时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在这么长时间的阅读经验中,您有哪些心得可以给小读者或者更年轻的读者分享?
孙卫卫:历史、政治、传记、文学书都是我喜欢的。我书包里经常有一到两本书,有空了就读一读。我如果喜欢某一个作家的作品,一个时期,会把他的所有作品都找来读。少年儿童读书贵在精,读一本是一本,真正入脑入心,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可能把书本的内容变为自己的。成为自己的,谁也拿不走。
封面新闻:在文学写作上,您对未来有着怎样的理想愿景?
孙卫卫:我的写作时间有限,我希望写一本是一本。等将来老了出作品集或者文集时都能拿得出手,无愧于作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