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读物

“南海听涛”专栏(十)

发布时间:2023-01-16 11:06:31 来源: 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李传芳

  作者简介:李传芳,1958年生,海南省儋州人,研究生学历。生于困难时期,长在动乱年代,下过乡,当过农民、工人、教师、警察。曾任琼中县、陵水县、琼山市,海口市琼山区、龙华区公安局局长,海口市司法局局长,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三级警监。现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当代文艺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会员。

  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01年被中央组织部、人事劳动资源部、全国文明办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18年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公安局长日记》,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生命的反思

  如何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凡尘中的人们,有的忙忙碌碌,为生存奔波;有的利欲熏心,为利禄争斗,为所谓地位拼搏。他们在一帆风顺时是不会想到如何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这个命题的;往往是到了沉疴缠身、身陷囹圄,或者是生命快走到终点时,才会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或躲在牢房一隅,追悔健康的重要、自由的可贵和生命的价值。只可惜悔之晚矣。

  因职业需要,多年来我没少和医院、监狱和殡仪馆这三个部门打交道。这些地方都是健康的人、自由的人和活着的人不想言及和不愿涉足之地。但凡物皆有可观、有所感,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环境,对心灵的触动尤为强烈。

  首先是医院,救死扶伤的圣地,看着一个个被疾病折磨、躺在床上呻吟的人们,你只要和他们交谈,多数人都感慨颇多,同时会友善地奉劝你,在身体好的时候千万别透支健康。人在这个时候,什么权力、地位、金钱呀,都成了身外之物,唯一的念头就是快快把病治好。

  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唐朝魏征的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说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修身养性同样也是这个理。

  可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在美味佳肴前能适可而止,在通宵达旦玩乐时想到休息,在无病无痛时想到锻炼,在踌躇满志时淡泊名利,在遭受打击时泰然自若。健康是人类到达理想彼岸的生命方舟,我们绝不能对健康进行“伐根断源”。可有人直到躺在病榻上,面对洁白的墙壁,才感到健康的重要。有专家说得好,主动健康远胜于医疗救治,关注健康就是延长寿命和积累财富。

  再到监狱看看。那是囚禁自由的地方。电网高墙,钢门铁窗,戒备森严,里面关押着一批批因触犯刑律而走到一起的特殊人群。

  他们当中,有贪污贿赂的职务犯罪者,也有作奸犯科的刑事犯罪者。特别是一些曾手握重权的党政官员尤为可惜可憾。他们错把为人民、为社会谋利益的权力,当做满足个人私欲、牟取暴利的工具。权力在疯长的贪欲驱使下,迅速裂变为永不满足的黑洞,在吞噬非法财富的同时,也吞噬着自己的自由。只有在成为阶下囚之后,他们才感觉到白由是如此可贵。小鸟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孩童可以在阳光下自由行走,而他们此时只有延绵不尽的后悔伴随左右,悔不该在党纪国法面前跨越雷池。

  最后一个是人们最不愿提及但又无法回避的地方——殡仪馆。这里是人生最后的驿站。站在那里,灵柩、哀乐、花圈、挽联、哭泣,给人以窒息、无奈、倍感生命之脆弱。生命如斯,生命如丝。人们总是无法想象,一个昨天还是鲜活的生命,今天却化成了灰烬。

  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既然死亡是人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恐惧没有用。既然躲避不了,不如坦然面对,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特别是抗击新冠病毒这三年,人们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更加懂得了人的一生要承担很多责任。只要活着,就会有远大的理想要追求,有儿女私情要打理,有亲人朋友要顾及,容不得你我虚掷光阴。无论痛苦还是快乐,世人都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对生命的依恋。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名誉地位与身体生命哪一个更可爱?身体生命与家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丢失,哪个更值得?过分的吝啬贪婪,必定会造成更大的耗费;过多的积蓄,必定会遭受更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使自身生命长久地存在下去。老子在此是谆谆告诚人们,洁身自好,少私寡欲,知足而止,可以健康长寿。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早年落马的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忏悔的一句话:活着好,健康地活着更好,自由而健康地活着最好。这世上,追悔的何止慕绥新一个人!多少贪官罪犯一旦进了牢房或被押上刑场,几乎都会发出如此感慨。临刑前的戚火贵甚至向法官哀求:“不要杀了我,我回去当农民行吗?”只可惜,他悔悟得太晚了。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包括健康、自由和生命,人们往往是在失去后,才倍觉珍贵。

  编辑:刘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