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读物

古今中外精品童谣历久弥新

时间:2022-05-31 09:43:02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曹量 刘欣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间的歌谣,它融合了儿童文学和歌曲的特色,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古今中外的童谣以其特有的文化意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儿童成长,留下了许多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真善美的主题、生动的文字、简单的旋律、诗意的吟咏,童谣自然纯朴的艺术特色,更使其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国古代童谣

  常描绘儿童游戏场景

  童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乐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语·晋语》言:“童,童子。徒歌曰语。”由此可知,我国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已为“童谣”一词下定义,明确其专指儿童唱诵的歌谣。

  童谣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左传》:“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旃,鹑之贲贲,天策崞焯,火中成军,虢公其奔。’”这首童谣记载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假途灭虢”的故事,其大意为:丙子天清晨,尾星消失在天边,阵容整齐的晋国军队夺取了虢国军旗,鹑火星明亮耀眼,而天策星则暗淡退隐,鹑火星居中时晋军到达虢国,虢君只得匆匆逃出城。其中提及的“龙尾”“鹑”“天策”均指星象,早期童谣被赋予了预测未来的神秘功能。由此可知,作为一种记录、保存和传承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我国古时的童谣不仅有娱乐、教育功能,还有一定的政治功能。

  把游戏引入童谣,是中国古代童谣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明代《帝城景物略》所载:“二月二日小儿戏具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发芽,打钹儿。杨柳儿死,踢毽子。’”我们能通过这首童谣一窥当时北京城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孩子们以杨柳枝条的复活、变绿、发芽、枯萎为标志,开展不同的竞技游戏,与古时成人以布谷鸟叫、蝉鸣阵阵、菊花盛放等生物现象为标志判断时节变化情况,安排耕耘稼穑之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童谣在中国古代亦被称为“孺子歌”“小儿语”“小儿谣”等。如《孟子·离娄上》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大意为:沧浪的水清又清,可以用它来洗我的冠缨;沧浪的水浑又浊,可以用它来洗我的脚。这首童谣传递出孔孟的入世思想,提醒人们要善于把握命运,恰当地利用外界环境来为自己服务。外界的“水”是变化的,时而清,时而浊。水清时用来洗冠缨,水浊时用来洗脚,使之“各得其所”“各有所用”。拥有积极的态度,让客观环境为自己服务,这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当代童谣

  用自然之美启迪童心

  20世纪上半叶,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创办,我国掀起了一股创作童谣的热潮。部分童谣的曲调源于日本和欧美,如《友谊地久天长》原是苏格兰的一首民间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来自17世纪的法国儿歌《雅克兄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少优秀的中国童谣作品陆续涌现,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文化符号。这些童谣题材新颖、歌词朗朗上口,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代童谣中的大部分作品描绘了儿童游戏场景。跳皮筋、搭积木、抽陀螺、踢毽子、跷跷板等都是游戏童谣常见的主题。如《跳皮筋》:“一排小姑娘,扎着翘翘辫,排队在一边,等着皮筋跳。”这首童谣描绘了一群小女孩扎好辫子排队跳皮筋的画面。又如《搭积木》:“大积木,红黄蓝,又有方来又有圆。小朋友,快来玩,你来搭火车,我来造火箭。”《橡皮泥》:“橡皮泥,拿在手中做游戏,你捏一只小猫咪,我捏一只大公鸡。”这两首童谣描绘了孩子们一起玩玩具的场景。这类游戏童谣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了儿童的无拘无束和天真烂漫。

  除了描绘游戏场景,当代童谣还有一类作品着重描写动植物和自然景观。如《小青蛙》:“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岩上爬。吃害虫,保庄稼,人人都要保护它。”《花蝴蝶》:“头上两根须,身穿花衣衫,飞进花朵里,传粉又吃蜜。”这类童谣描绘的对象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如小青蛙、小白兔、小金鱼等。童谣通过对动物形态、叫声、活动特征等的描写,使小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描绘自然景观的童谣也有不少,如《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小草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滴答,滴答,下小雨啦!”这首童谣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下春雨时小草、梨树、麦苗的活动景象,生动展现了自然之美。《我是小雪花》《雨点沙沙》《月亮歌》等童谣的内容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有助于让儿童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外国童谣

  简练生动充满童趣

  在国外,儿童音乐艺术领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种类,那就是题材内容丰富、体裁风格各异的童谣。在浩瀚的音乐文化中,外国童谣凭借悦耳的旋律、风趣的内容、简练的结构赢得了世界各国儿童及家长的喜爱。

  19世纪是西方童谣的黄金时代,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尊重儿童这一独立个体的观念推动了童谣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西方童谣代表作有《玛丽有只小羊羔》:“玛丽有只小羊羔,它雪白一身毛,无论玛丽到哪里,它总是跟着跑。”这是由美国女诗人萨拉·约瑟法·黑尔创作的一首童谣,该童谣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宠物小羊之间的故事。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宠物通常是“拟人化”的,宠物与人类的关系亲密无间。作者通过讲述儿童和小动物之间的趣味故事,采用音乐性的语言和口语化的风格,使这首童谣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

  与西方不同,日本童谣的繁荣时期在20世纪。日本大正时代文化繁盛而充满活力,北原白秋的《赤鸟》、野口雨晴的《金船》、西条十八的《童话》均为这一时期日本童谣的代表作。日本童谣中的不少优秀作品成为今天儿童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如《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儿啊,您身体好吗?佣人阿婆已辞工走了。十五的月儿啊,妹妹她已被送给了乡下的人儿家。十五的月婆婆,我多想再次,见一见去世的妈妈。”在这首童谣中,作者以十五的月亮为寄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如《萤火虫之光》:“流萤为灯,借来雪光,勤学不倦。曾几何时,苦读寒窗,岁岁年年。岁月流淌,今朝离别,就在眼前。”这首童谣展现了毕业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校园里浓厚的书香氛围。(曹量 刘欣)

  原标题:古今中外精品童谣历久弥新 经典咏流传

[ 责编:崔益明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