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读懂法律 《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首发
光明网重庆12月31日电 胎儿可以接受赠与吗?父母能要回被7岁小孩卖掉的手表吗?13岁小孩给主播“打赏”有效吗?父母可以为子女自创姓氏吗?配偶一方举债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吗?……12月30日,《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暨出版发行研讨会在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道角村委会举行,该书用案例故事与生活化语言通俗回答了老百姓生活中切身相关的民事法律问题。
此次研讨会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西南政法大学指导,重庆出版集团主办,巴南区委宣传部协办。研讨会上,市委宣传部、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为新书揭幕,并向巴南区委宣传部、龙洲湾街道、道角村代表赠送新书。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侯国跃介绍了本书的编写情况。
据介绍,《民法典与百姓生活100问》一书是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政法大学组织专家编写,金平担任顾问,侯国跃担任主编,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这是重庆出版的第一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百姓生活问题相结合的普法读物。
该书围绕《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依据《民法典》的篇章体例,从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个方面,以案例故事配图解说的通俗趣味方式,用100个鲜活的案例故事,阐释解读了老百姓生活中切身相关的民事法律问题。
据了解,《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法治建设、市场经济、人权事业和国家治理等都意义重大。
然而,《民法典》首先是一个厚重的法律文本,它是由七编+附则、84章1260个条文共10多万字组成的复杂规则体系,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再加之,《民法典》中的专业术语也很多,故读懂《民法典》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为了让百姓真正读懂法律专业书,本书尽量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尽量用短句不用长句,尽量通过举例说明简化专业释义,同时结合接地气的示例,每一问同步配套插图,将《民法典》的重点和热点法条解读给普通百姓。此外还专门邀请了一些非法律专业的人员作为“第一读者”,请他们从读者的视角为本书把关、提出修改要求,确保本书平易近人。
“作为呈现给普通百姓的民法典释义书,我们试图向民众展示一些在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但可能一般人并不太熟悉的法律制度。”侯国跃教授在会上说。
读懂《民法典》,既要理解法律条文的文义以及法条之间的内在逻辑,也要探求法条背后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民法典》条文内容的阐释,涉及总则编20条、物权编33条、合同编38条、人格权编21条、婚姻家庭编18条、继承编13条、侵权责任编25条,故本书可以归类于《民法典》释义书。
与其他释义书不同的是,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也未曾条条提到。本书旨在面向百姓、回应生活,做民法典纸面上的“推销员”,宣扬《民法典》的价值和品格,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是一本可以伴随百姓一生的“口袋书”。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法律问题,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法条,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相似案例、法条解读。
侯国跃教授指出,《民法典》是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保障,是涵养人文精神和培育道德品性的经典读物,因而,《民法典》是国家供给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粮,而法律人则肩负着向民众解读《民法典》的社会责任。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宏 通讯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