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读物

《夜蝴蝶》

时间:2019-12-09 10:49:35 来源: 中国作家网 作者:方丽娜

作者:方丽娜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ISBN:9787521206432

       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

       ——从奥华作家方丽娜的“蝴蝶三部曲”谈起

      我是在火车上读了方丽娜的新作《蝴蝶坊》的。连绵起伏的雪山丘壑、城市村庄呼啸而过,小说的情节,如同窗外肃杀的凛冬一样,对应着主人公从身体到情感到心灵的流亡——故事在现实中复活了,我仿佛正与人物一道乘着二十世纪的国际列车横跨欧亚大陆,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从冰封的东北到莫斯科,从巴黎到维也纳,行色倥偬,半世荒芜,桃源望断无寻路,此生心安何处?到站关机之际,约翰·托尔金的这句“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浮上心头。

      一

      方丽娜的创作多产而高质,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很高的可读性和思考性。2017年出版了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之后,仅在2018年,她便相继发表了《情困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之恋》《夜蝴蝶》《魔笛》等中篇小说。其中,《处女的冬季》获“2018年都市小说双年展”三等奖,并入选“都市小说优秀作品精选”,《夜蝴蝶》入选“2018年海外华语小说年展”,她本人被台湾《艺文论坛》推为“世界华文主题人物”。

      这些作品以跨国婚恋中的文化冲突为主题,故事逻辑的推演迂回婉转、步步为营、严丝合缝,节奏张弛有度,精巧地设置悬念伏笔,造成很强的戏剧冲突,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其叙事视角是双向的,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口上,或从西方的角度反观故土,或以东方的眼光审视西方,横跨中西的情节,紧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方丽娜还创造出代表中华古典文化的“宋城”。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反复出现,与众多欧洲历史文化名城相呼应,从历史背景到人文环境的碰撞,丰富的欧洲元素、海外性和乡土性形成了两个维度:出走与返乡,这一对矛盾的特殊张力,令小说跨越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她善于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大幅度的跨时空叙事,大量的插叙,时空交错,过去和当下不断切换,使得故事和人物具有深厚的命运感。作品结构如同哥特式建筑一般立体丰富,错落有致。优雅细腻的语言风格,营造出略带忧伤却又透出点点温暖的审美氛围。

       二

      值得关注的是,从《夜蝴蝶》到近期刚杀青的《蝴蝶坊》,其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视野更加宽阔,以两桩谋杀案代入,冷峻地直面现实人生,书写姿态具有了犀利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主角依然是凄苦无告的女性,这位对蝴蝶情有独钟的女作家,怀着对女性深切的爱,将女性的个体命运置于人类时空中,通过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巨浪里沉浮的悲剧,以捭阖纵横的大手笔,展示现实的残酷、人性的渊薮,以及深渊中的拼搏、希冀和救助。

     《夜蝴蝶》的故事发生在国内一个贫困破败的矿区“函镇”,原本美丽单纯、善良聪慧的小镇女孩陆雪,被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所挤压,绝望中以暴易暴,残忍地杀死了好友(也是情敌),制造强奸假象,用汽油焚尸。这个镇上每个人都沉浸在无望、贪婪、愚昧、冷漠、孤独之中,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女人要么疯要么杀人,男人要么死于矿难要么逃离,正如著名批评家王红旗所分析的:“小说挖掘出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在个体生命深处与生存世界意识流里惊心动魄的博弈。这不只是个体人的精神困境、‘函镇人’的精神困境,已经是全人类的精神困境。”【1】

      如果说,《夜蝴蝶》通过一个中国小镇这个“点”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坍塌;那么,《蝴蝶坊》便是《夜蝴蝶》的姊妹篇,由“点”到“线”再到“面”,从世界范围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整体塌方,堪称欧洲版的《夜蝴蝶》,小镇女子逃到国外,依然逃无可逃。通篇充满隆冬气息、寒冷血腥阴郁。

     “夜蝴蝶”常常指称从事性服务业的女性,隐晦而暧昧,那都是些怎样悲切无助、美丽飘零的灵魂啊!这个丈夫名叫“大寒”,儿子叫“小寒”,自己名叫“秋月”的东北女人,果如寒彻骨髓的秋之月夜一般孤苦伶仃:在沈阳重工业转型的改革大潮中失业,“废料般被厂子里裁减下来,扔进城市的垃圾箱”,为生计不得已远赴俄罗斯做小买卖;遭劫匪掠夺去全部财物,不得已偷渡法国,辗转奥地利,在青春已过、姿色已失之年沦为站街女,被丈夫儿子、父老乡亲所抛弃,再也回不去故园;好不容易熬到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按摩店“蝴蝶坊”,甚至有了知疼知暖的绅士“爱人”,即将找到人生归宿时,却被同行姐妹横刀夺爱,万念俱灰之际顿生杀机。当她把刀尖刺入情敌的心脏之时,所有残存的人性瞬间崩溃,整个天地都发出一声沉痛的哀叹。

      小说的时代性也是文本的历史性,它使文本成为当下社会特征、精神状况、文化风物、爱恨情仇等况味的呈现。作者在仅三万多字的中篇里,没有流连于琐屑,而是以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触及一系列现实危机:失业问题、难民问题、信仰问题、妇女问题、物欲问题、人性问题、种族问题、暴动问题……小说追溯了奥地利、荷兰的色情业历史,将目光重点驻足于秋月这个风尘女子,她的独特身份,成为串联起各国各阶层人物的纽带。首先是性服务业中的同行:来自俄罗斯的前世界体操锦标赛的亚军斯塔;仗义厚道却不幸被客人劫财而杀的“按摩店”老板娘菊姐;好吃懒做、生来“似乎就是用于堕落的”、受虐成癖的大学生莎莎(最终成为秋月的刀下之鬼)……小小的“按摩床”,是“为家人为孩子打开的一扇门,两腿之间蕴藏着通往天堂的阶梯”“命运像强奸,你反抗不了就要学会享受”“饭都没得吃,还奢谈什么自尊呢?”,她们秉承着这个朴素的生存理念和“为娼之道”,与不公正的世界讲和,度过那些至暗时刻。只有在生日派对上,十几个来自东北的站街女同胞,齐唱起了“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时,才记起自己是有感情、需要温暖的人。然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堪孤馆闭春寒,砌成此恨无重数。

       这些妓女牵涉出各色人等:黄、黑、白不同肤色的越南、北非、阿拉伯、东欧难民,酒鬼、吸毒者、嫖客、变态狂,热衷于性描写的三流作家,被通缉潜逃的国内贪官,卖假LV的河南女子、蛇头、倒爷、偷渡客、抢劫犯、杀人犯……这些人用各自的方式胼手胝足地挣扎打拼,构成了欧洲社会底层群像,他们徘徊于法律的夹缝和道德的边缘,交叉于各个族群、社会阶层之间,犹如疥疮在金碧辉煌的世界文化中心巴黎和维也纳暗角发臭溃烂。谁说欧洲就是瑰丽的天堂?谁说出国就一定能发财圆梦?未来搁浅于远方,希望只剩下泡沫。当上流社会的头面人物衣着光鲜于金色大厅歌舞升平、于咖啡馆中吟风弄月之时,小人物却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在死水里挣扎,他们的天空,永远是昏暗的。破绽百出的人生,兵荒马乱的内心,静静的顿河、蓝色的多瑙河、散发过茶花女体香的塞纳河,从古到今,每个晨昏都传播着猩红热般的病毒,它逼着雨果《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剪去一头长发并出卖自己,它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书写的现代城市寓言: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弱势群体还原了社会真实的底色:人类在物质贫困进而精神贫困的压迫下,失去生存的空间,失去灵魂的归宿,失去了精神家园。这才是真正的“乡愁”——很多海外华文作家都爱写“乡愁”,但方丽娜的作品赋予“乡愁”以更宽泛更深刻的意义,即每个人不仅仅在寻找地理故乡,更在寻找精神原乡。由此,她在“乡愁”题材上的写作,跃上了新高度。王红旗总结道:在全球语境下,方丽娜通过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流变的透视,对生活在海外乃至故国社会底层的女性生存困境的描摹,挖掘出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在个体生命深处与生存意识流里惊心动魄的沉浮、博弈,表达出一个觉醒者对人类的性别和家国苦难的悲悯情怀。【2】

       关于全球化危机,著名荷华作家、欧华文学会会长林湄的描述令人揪心:“眼下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世界,社会已进入科技与信息时代。一方面,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竞争有增无减,看看地球村的景观——经济不景气的颓丧主义,厌战情绪,信仰日益没落,移民潮困恼,文化碰撞、冲突,加上情爱、宗教、漂泊、种族间矛盾,环保和社会问题层出不断,让人揪心与困扰。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现代科技与文明并没有改变人的命运,人类依然生存于彷徨、不安、恐惧和没有安全感中。”【3】

      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淖呢?

      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在歌中唱道: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套用这个句式,我们不禁进一步追问:一个女人要流浪多久才能找到爱的归宿?一只蚕蛹要经过多少次蜕变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苦难要被眼泪浸泡到何时才是尽头?

      人类历史上第一宗谋杀案是《圣经·创世记》中所记载的,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偷吃禁果后被贬下凡间,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该隐杀了小儿子亚伯。上帝对该隐说:“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在地上。”上帝用永远的流浪惩罚该隐的谋杀罪,因此,在地上流离飘荡,正是人类因这些罪恶而招致的基本生存状况。

      答案果然在风中飞吗?人类的原罪永不得赦免吗?作为一个有根的作家,方丽娜不甘心,她希望人类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救赎、宽恕和赦宥。《出埃及记》中,先知摩西带领众生去寻找“流着蜜和奶”的迦南之地,小说中,作家方丽娜用“蝴蝶三部曲”策划一场还乡之旅——说到底,流浪和还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游子,他既需要一次精神远游,也需要一次精神还乡”【4】。

      方丽娜笔下主人公的还乡之旅,将归向何方?其实,在《夜蝴蝶》和《蝴蝶坊》之前创作的中篇小说《蝴蝶飞过的村庄》里,早已隐隐约约指 出抗衡声色犬马、人欲横流的城市文化对人的排挤压迫、抵达家园的一种可能:土地、村庄与河流,“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5】。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以旋曾因前夫的出轨而家庭破裂,负气离开中国省城漂泊于布达佩斯、布拉格、海德堡等世界名城,经历了一系列磨难,最后定居于德、法边界莱茵河畔黑森林。从受人尊敬的教师,到异国底层的打工妹,最后不知不觉在欧洲大陆的山水之间,过起了农户般的日子,安居乐业于乡村田野:“她手搭凉棚站在敞开的宅院前,感觉整个山头都成了自家的院子。四头奶牛和一辆小型拖拉机,还有活蹦乱跳的八哥犬,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以旋望着当头的大朵白云,将奶牛一个个赶到坡下去撒欢儿,然后操起家里那台半旧的割草机,伴着机器的轰鸣,在绿浪滚滚的草坡上走来走去。奶牛们闻到了新鲜的草腥味,晃荡着大奶追过来,在女主人的屁股后头边走边嚼。”【6】

      好一派田野牧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约克镇,与中国小镇函镇和其他国际大城市完全不同:壁炉之火噼啪作响,风里都是金色的旋律,这有家有口的日子、有土地有牛粪的丰盈的生活质感,庸常平凡却充满希望,潜藏在琐碎日常中的爱与呵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文明,安详稳定、恬淡自足、民风淳朴,不正是“流着蜜和奶”的迦南之地的隐喻吗!

      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以旋幸福的脚步,怀里的胎儿夭折,令其再次陷入心灵的困顿而怀疑人生,这时,游历、探索莱茵河的疗伤之旅,便呈现出另一种寓言意义:莱茵河既是河流,更是历史和文化之川,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生命体。游轮在水面上犁出的倏忽远逝的水波,在她眼前展开了另一个世界,镜头拉向白浪滔滔的远方,世界骤然变得辽阔,生活细部被廓清,生存际涯被拓宽,在海涅、古城堡、俄狄浦斯雕像前,对历史的回溯和想象震撼了她的心灵,修复了她的创伤,使她又一次获得了新生。最后,她作出了决定:收养同胞姐妹因偶一失足而萌孕的孩儿,用爱让生命得以延续,展示了母性之光最大的柔韧和力量,彰显了个体强大的生命意志。

      这是不是方丽娜的乌托邦呢?大地与河流崇拜是否是一味解毒剂呢?乡村和自然是否仅仅“是一个思念或者思索的美学对象,一种故事,一种抒情,甚至一种神话”呢?毕竟,“故乡、大地、母亲、根——这些意象之间的隐喻关系源于农业文明的修辞系统”。【7】

      但方丽娜没有做这种简单的“寻根”想象,她笔下的欧洲乡村是经过现代化洗礼的、隶属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坐标体系之中的一个区域,与城市存在有机联系;以旋这类自救救人的女子,是受过现代文明熏陶教育的知识女性,完全有别于原始的乡妪村妇。因此,这个伊甸园般的乡村大地,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设定了新的密码。

      方丽娜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迷惘中寻找出口的人。丹麦剧作家拉斯·冯·提尔在电影中曾传递出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残酷的、黑暗的,所有温情的、弱小的、闪着萤辉的肉身和灵魂都会受到伤害,但是,这些温情弱小的灵魂并不孤独,它们会照亮我们内心的黑暗。”【8】

      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在前述的《蝴蝶坊》的结尾看到“方丽娜式”的经典暖色:杀人犯秋月走出没有死刑的奥地利监狱,在马休(昔日由客人发展为恋人,文中唯一的绅士)的宽容和帮助下,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关照下,配合奥地利红十字会将“蝴蝶坊”改造为服务站,旨在救助那些于奥国谋生的中国性工作者。这个温馨的结局,进一步引发读者思考有关同情、仁慈、爱心等人道主义问题。

    “蝴蝶三部曲”是一组关于心灵流浪与返乡,以及人生可能性的女性寓言,三个中篇,烛照和呈现三种不同的精神世界,三段改弦更张的生命轨迹,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最终,蝴蝶扇动着翅膀向着光亮翩翩飞去,带着有如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所描述的那种“偶然性轻盈透明的外壳”。不,这不是偶然性,而是必然性,验证了林湄关于写作意义的认识:“或许只有文学艺术可以帮助人在实际生活中,从作品里获得启迪或开悟,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提高素质、品位和欣赏能力,化解人生的苦难、减少疑惑烦恼,增添生存的乐趣和力量,令‘第二重悲凉’得以超越和升华。”【9】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