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读物

带着热爱人民的心深入生活

时间:2019-10-14 11:21:03 来源: 文艺报 作者:

      编者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深刻回答有关我国文艺发展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文艺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我们特邀部分参加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发表感言,畅谈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体会,以飨读者。

 

      带着热爱人民的心深入生活

      叶 辛

      2014年10月13日下午我接到通知,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且要在会上作7分钟的发言,发言的内容后来有媒体报道。当时会上共有7位文艺界的工作者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同志发言后都做了回应。我很感动的是,我的发言谈到了知青生活对我创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较长一段呼应,讲述了他的读书生活、插队生活,插队期间与老乡之间的关系,以及知青生活对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应对全国的老知青们影响很大。我从全国各地的知青联谊会中了解到,来自武汉、重庆、广州、天津等各地的知青,包括在媒体界都有很大的反应,虽然文艺工作座谈会关注和讨论的是文艺界的事情,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界的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开启了当代文艺的新阶段。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的5个问题,总结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年到2019年这5年来,实际上不单是文学界,整个文艺界都在进行现实题材的书写。大家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与生活、与国家、与人民相关的题材,应该说已经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着中国文艺界方方面面的工作。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生命的两极》。我19岁以前在上海成长,19岁以后到了贵州,上山下乡当知青。当知青之后,又在贵州工作了10多年,在贵州有21年的人生经历。近些年我主要生活在上海,因为党和政府重视上海的探索,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代表性城市,它的经济发展是先行先试的,像30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像如今的自贸区,所以我觉得身为上海的作家,密切关注这座城市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这是我的职责。

      但我年年也回贵州,少则一个月,多则三四个月。因为贵州同上海一样,也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极。贵州省的脱贫攻坚,比起其他也有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来说,要艰难得多。但是我也高兴地看到,这些年贵州在脱贫攻坚方面做得很踏实,全省88个县每个县几乎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计划,总体说来,贵州的脱贫攻坚的具体步骤强健扎实。我去下乡采风的时候,不仅会问县长、县委书记,也会问农民对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有没有信心,大家很真诚地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有政策上的保证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他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插队那个年代,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老乡总需要党和政府的救济粮、回销粮,才能把一年囫囵对付过去。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吃的更好一点、穿得更好一点,这是当下中国脱贫攻坚的现实目标。有一组数字对比很能说明问题。1978年我离开贵州农村的时候,贵州省脱贫的标准是一个农民年收入超过50块,就算脱贫了。而今,农民年收入能超过3300块,是现在的脱贫标准,翻了66倍。你跟城里人问,天天在说精准扶贫什么?问10个作家,9个作家不一定讲得出来。当然,一方面,作家要看到,从1978年我们脱贫的水平从50块发展到今天的3300块,发展迅速,但也应该看到,3300块还只是低水平的脱贫,只是在温饱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比原来生活的好一点而已,所以我们为此还要更加努力。老实说,这也是我观察中国现实的一个最基本的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同时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过去5周年了,文艺界浮躁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令人高兴。比如,我发现一批过去主要以创作玄幻小说的网络作家,在和他们接触时,发现他们新的作品也开始聚焦当下中国的现实、当下的国情,这是明显的转变,更不用说中国作家协会系统这两万名作家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现实的趋势。文艺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需要给人民群众认可的。一个作家说自己写的作品好,但老百姓不看,人民群众不感兴趣,那它就不是真正的好作品。所以这对文艺界的创作者来说,一方面是机遇,但也存在着挑战。

      干事业要久久为功。我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更丰富一些,不要仅仅只是采风。老实说,真正要写出一个好作品,无论是反映大都市还是反映偏远山区的,作家都必须沉得下心去了解今天老百姓在想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什么?真正的精神需求又是什么?如果整天在说扶贫,连扶贫标准到底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写出来的小说怎么贴近大地,贴近人民?所以作家要把这些事情弄清楚,必须要带着一颗热爱人民的心去深入生活。

 

      现实主义依然广阔

      梁晓声

      我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第一个感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老同志的敬爱之心。在开会的时候,总书记就讲到老同志如果觉得身体不适,坐久了,疲惫了,可以到隔壁的休息室去休息休息,那儿有服务人员和医务人员。第二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数目之多,让我惊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自己在知青年代的阅读,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有其他领域,古今中外很多书都有涉猎,不只是小说,还有诗歌。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优秀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评判尺度。当时我旁边坐的是张抗抗,我们两个一边倾听,一边低声地交谈。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和青年时期喜欢读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喜欢读的书,书单是差不多的。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这些书,习近平总书记是从这个书的海洋中来进行选择的,在选择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种对于好书的评判尺度。我们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喜欢那种具有饱满的人文思想的书籍,对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良好影响的书籍,这些都是给我们印象很深的。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文化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在电影方面,就是惟票房论,在电视方面就是惟收视率现象。还有艺术创作的同质化现象,质量不高。比如宫斗剧、抗日神剧等,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庸俗化也提出了严肃批评。现在5年过去了,这些现象都有了显著的改善。5年来文学方面的变化,我关注的较少,但电影方面,有一点研究。比如,这5年来出现的好电影《大圣归来》《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还有国庆档热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票房和口碑都比较好。这些新变化说明,在观众成分并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问题不在观众本身,而在于制作者对观众喜好的误判。误判就是制作者想象、判断观众会喜欢看哪些题材和人物,然后就制造出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电影。随着这5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我们发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他们喜好的风格、题材和主题,并制作出来,观众同样是喜欢看的。总体而言,现在的电影越来越有中国特色。20世纪60年代,文学艺术家、电影理论家提出一个观点,叫“现实主义道路广阔论”,而今来看,现实主义还是值得文学艺术家们从各方面进行开掘创造,事实上,现在对于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努力。

      坦白地说,我因为在写作自己的长篇小说,关注文坛的动向和变化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时间阅读。不像雷达这样的批评家,每年要读大量的作品,还写些批评文章。但我关注到,在东北出现了一些青年写作者,挖掘的东北工业题材,引起了评论界广泛注意,这些青年的创作精神是可敬的,在浮躁的氛围中,能深度去挖掘地域、城市的工业发展变迁史,然后从中寻找和塑造以前缺失的文学人物,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中国,创作构成了全世界迄今为止最宏观的一种文学现象。因为不但每年出版作品的数量庞大,而且我们在省、市、县一级都有作家协会,大多数市县级作协都有文学刊物,喜欢文学创作的作者对于文学喜好非常执著,此外很多业余作家也会自己写回忆录之类的作品,这种文学现象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我期待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人能够通过和文学、和读书的亲密关系,带动国民阅读真正具有飞跃性的进步。

 

      以文学彰显民族正气

      熊召政

      5年前,我与其他作家、艺术家一道,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3个多小时的报告。我记得当时每个人都给发了人民大会堂的稿纸,也发了铅笔,我就一直埋头做记录,记了20多张纸,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差不多都记下来了。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跟与会代表一一握手。总书记和我握手时,说:“召政同志,我知道你,《张居正》就是你写的。”我就笑。总书记说:“这个书写得很好,我读完了。”我说:“总书记,耽误你的时间,我写得太长了。”总书记笑着说:“一部好的历史小说,就是一部教科书。你把《张居正》写到这个地步,得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是深厚的史学修养,第二是深厚的文学修养,两者缺一不可。”总书记的夸奖我愧不敢当。我告诉总书记:“争取第二部小说离您的要求更近一点。”他问我第二部小说写什么,我回答说在写《大金王朝》,并解释说“金”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和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以及北宋。这三个政权是中华民族中世纪的大三国。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相信我能写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跟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座谈的时候,临走时走到我跟前又谈了这个话题。他问我的书写得怎么样,我告诉总书记《大金王朝》7月份可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好,我等着看。他鼓励我,说我“学问方面做得很深,也很扎实,我为你高兴”。

      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我第一个深刻印象是习近平总书记说他读过的书,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多,我很惊讶。第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现场与作家艺术家们座谈的时候,比后来修订出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更放得开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评价当前的文学艺术的现状,用两个字概括:浮躁”,“我们要有中国风骨、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我当时都记录在稿纸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切中时弊,也感觉到他对文学艺术的现状非常了解和熟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文学,在我们那个时代,没有年轻人不喜欢文学的,文学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这话我听着感到特别温暖,因为我也是当知青的时候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所以有强烈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的文学阅读经历,说和年轻时代相比,读的文学书籍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是总书记还是很关注文学,有些获得好评的作品,他也会找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率真地讲述了文学的现状,同时也对文学攀登高峰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作家不负伟大的时代,要写出和这个时代相配的伟大作品。当时我是很激动的。

     《大金王朝》四卷本今年刚刚出版,我是在《张居正》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东北哈尔滨,经过金国当时的首都上京,在哈尔滨阿城区。我对女真这个少数民族非常好奇,因为我读过了《说岳前传》,知道了金兀朮等所谓的“胡虏”。岳飞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很好奇这女真人怎么会生活在那里,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这么厉害的角色。第二年我又到汤阴县参加岳飞的纪念活动,看到了岳飞抗金的事迹,我就深深地感觉到这段历史有趣,但仅从岳飞、从汉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爱恨情仇还不够,我就开始慢慢地读金史,慢慢深入到他们的白山黑水去了解,发现这段历史特别有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独到的贡献。我要动笔写的时候,有一些朋友感到担心,说你把女真人当主角,汉人接受得了吗?我就告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像东胡、匈奴、柔然、丁零、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都已经消亡了,但他们的历史没有消失,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中华。这就是我写的主题。从2005年到今年,我花了14年时间构思和写作这部作品。2012年我在深入调查之后7年才开始动笔,尔后又写了7年。写《张居正》我花了10年。《大金王朝》我花了14年。我曾说,要永远在自己的心中搁一条冷板凳,你才写的出热血的文章。不要凑热闹,现在文坛浮躁,有些人喜欢凑热闹,生怕被人遗忘。其实当一个作家被人遗忘是一个好事,他可以远离是非,远离名利,来写自己认为值得写的大中华的历史。所以,在文学写作方面,你要孤独地在文学的路上行走,这是一个人的长征。

      我常想,讴歌时代是我们的任务,扎根大地是我们的方法,贴近人民是我们的要求,如果说这些都做到了以后,惟一的方法就是时间。千万不可浮躁,千万不可急躁。因为写作一部大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摸索、探讨、研究。写民族的史诗没有办法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见到那些历史上弄不懂的事情就一笔带过,这样写出来自然没有质感,也不会让人家看到你所写的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历史不是打情骂俏,也不是打架斗殴,而是金戈铁马,所有的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历史的主线,那就是中华民族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现在一些作品还存在调侃崇高、扭曲历史、丑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的现象,这个在历史题材的领域会常见一些。而5年之后,这样的情况是有改善的。比如刚刚过去的国庆大典,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呼唤英雄,歌颂英雄,要培植英雄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讲这个话的时候我正在乌兰巴托,因为我要写下一部作品,我在那里考察生活。我在电视机前看了以后,心头一热,英雄永远是时代的脊梁。可是我们曾经那么长的时间认为当英雄搞笑,认为当英雄是一种对个人生活的不尊重,甚至出现了关于文学的各种奇谈怪论,以丑为美,以扭曲为写作的追求,我不否认这也可能写出好作品来,但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正脉、一个民族的正气,一定要在文学中体现。我们在塑造英雄的时候,文学家尤其不能缺席。我们不能把黄钟大吕之声全部交给政治家,我们文学家也要承担。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这5年一直在写作,很少在文坛上走动。但我感觉文学界把写大作品、写弘扬正气的作品作为一种鼓励和引导,这是一个好的转变。风气要传递到作品中去,可能没那么快,但是有引导比没有引导要好,因为所有的风气都是从引导开始的。而且,文坛需要培植作家独立思考与写作的能力,不要圈子化,要培养作家找准写作的根脉,把握时代的能力。

 

      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王树增

      5年前,我受邀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继承传统以及文艺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讲话不但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久远的历史性影响。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精神,依旧感到有巨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5年来中国文学的实践证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事业之所以取得了丰硕成果,正是因为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极大地提高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阐述,给予我极大的激励,参加完座谈会后,我以更加饱满的热忱投入我的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最后一部《抗日战争》的写作。我以全景式宏大叙事,为当代中国读者书写这样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饱受屈辱,但这个民族从来没有向任何入侵者低下头颅。大风起兮,壮士出征,英雄的鲜血浸染了田畴旷野,不死的英灵固守着江河山川。抗日战争史将用中华民族的胜利,书写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只要这种精神和力量代代相传,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抗日战争》(三卷本)于2016年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当年的销售量即突破80万册,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王树增非虚构类文学写作的登顶之作”。

      5年来中国文学的实践证明:民族发展所依靠的精神正能量,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刻、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爱国主义从何而来?只能从本民族的奋斗史和英雄史中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革命实践中来。这一实践,不但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也从再造中华民族的政治信仰上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我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所创作的作品虽然多数是对历史的书写,但创作的动因无不源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探寻,源于对中国革命独特历史命运中信仰和意志的塑造,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我的著述中因为祖国、民族、精神、意志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我在《长征》的前言中写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须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我希望今天的国人能够通过我的书写读懂中国革命战争的壮阔历程,从而懂得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懂得生命为什么历经艰险与苦难依然保有不变的信念和理想,懂得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在会后接见与会者时,专门对我提到《长征》,说长征是一件伟大的事,你写得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旅作家的关心、对军事文学作品的熟知,令我倍感亲切和鼓舞。

      5年来的中国文学实践证明: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文学家必须为人民树碑立传。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很大的篇幅深刻阐述了为人民写作这个命题,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标准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5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文艺工作者认识到,文学从来就是人民的事业,文学使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学产生于人民,人民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文学服务于人民,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是人民命运的写真。同时,人民是文学作品优劣的惟一评判者,被人民追捧喜爱,在人民之间长久流传,得到人民的称赞夸奖,是褒奖文学作品的最重要、最荣耀的奖项。在我的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写作中,两卷本的《解放战争》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党性是如何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历史。因此,《解放战争》这本书,与其说在写战争,不如说在写政治,这个政治就是: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无论当年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战争,还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这一真理始终被践行并证明着。我的革命战争史写作,写的就是党和人民苦乐共担、生死与共的历史,阐明的就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我崇尚文以载道的文学精神。文学不但是审美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意识形态,肩负着滋养人类心灵、托举社会道德、浸染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古往今来,凡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凡是流传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所致,无一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5年后再次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中国当代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我自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