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R技术讲好红色故事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花 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光荣使命。在相关作品的创作与展演过程中,如何令红色作品贴近大众,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始终是一个重要命题。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积极引入前沿的MR(混合现实)技术,是为红色文化注入科技基因的创新性探索。
相较业已成熟的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概念,MR更注重于感知环境中物理对象与数字对象的共存,并强调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是“现实虚拟连续体”中实现深度沉浸与自然交互的最终智能体状态。
在过往实践中,沉浸式体验已成为红色文旅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就通过设置“密室逃脱”的方式,让观者以浸入式体验感受地下工作的残酷和艰辛。这种形式新颖的密室展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的热捧,预约难度堪比网红景点。此类密室空间,已在情境搭建与心理引导两大层面显现出混合现实技术与红色文化融合的优势。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等纪念场馆则进一步落实多通道及全息投影、全景声、互动感应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影像、声音、装置与受众的共存为前置条件,展开MR语境下红色文化的信息传递。
MR从空间本质上带来了传递机制的革新:从过往有限空间中依托图文展板、实物演示或屏幕放映构成的信息与受众对立的二元结构,演进为可以进入的立体结构,为文化内容的单向传播走向多元的情境体验提供了多种可能。游戏、光影秀、情景剧、互动机械都是拓展文本形态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这种文本的拓展必然与表达方式的更新交织在一起,影像、表演、歌舞、装置等不同艺术门类的汇合,在打破受众想象边界之时,进一步实现身心从现实到虚拟的体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曾举办的实景朗诵剧《渔阳薪火》、故宫《清明上河图3.0》中的“孙羊店沉浸剧场”都在更广泛的混合现实范畴中,充分探讨着情境体验的实践路径。
除此,MR中的情境提供也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供情景的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受众行动及意识与空间数据间的沟通与交换。换言之,沉浸式体验能够引导受众进入情境,并且成为情境的一部分,进而参与并相当程度上自主塑造独特经历,以此进行切实的情境学习与认知。
尽管如此,MR赋能红色文化的效益还远远没有最大化,如何达到更完善的展演与传播效果,使两者的结合发挥更大的价值,则仍需在技术应用、表达机制、互动逻辑等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探索。
首先,需要以更为贴近当下受众的思维模式与认知习惯展开叙事,以讲故事替代讲道理。其次,以混合现实技术全面调动受众的知觉系统,织成一张视觉、听觉、触觉等相互交缠呼应的信息感知网。最后,在物理对象与虚拟数字对象共存的开放框架中,设计情境构架、制定互动叙事策略。这种策略制定在过往实践中已有一定的经验总结,包括:相互协作的空间知觉要素是引导受众注意力、展开叙事的基础;以历史场景中的人物或时间形成叙事线索,推动受众以“具身在场”的第一视角代入,更为清晰地探索、分解与重组情境结构;在不同情境点,为受众铺排一定数量的展演行为与场景池,并着重预设非玩家角色(NPC)甚至数字人物的呈现与交互。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举措。随着文化计算、人因工程、认知心理等跨学科研究不断介入数字人文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技术与艺术手段将会成为混合现实环境下可供使用的创作物料,为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红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计日可期。(花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