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艺 > 动态

从歌声中聆听脱贫攻坚铿锵足音

时间:2020-08-05 09:40:25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孔庆丹

  作者:孔庆丹(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业务副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七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文艺工作者以音乐为载体,或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加油鼓劲,或展现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或记录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难忘瞬间,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壮歌。

从歌声中聆听脱贫攻坚铿锵足音

曾属于深度贫困区的广西百色巴某村,通过发展种植、养殖、旅游实现了全村脱贫。图为巴某村新貌。 新华社发

  “心血绣出幸福花,农家生活飘馨香”

  ——听到了脱贫群众的好心情

  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

  贫困群众收入的增加,投射到他们的生活中,就是衣、食、住、行的变化。《山路》《山杏花开的时候》《都说变了样》等扶贫题材歌曲,将这种变化写进了歌词里,艺术地呈现了贫困地区的巨变。

  “几十里的山路沟沟坎坎,这么多年没怎么变……你来后路越变越宽,几十里变得不再崎岖蜿蜒,城里和乡下连成一片。一排排红砖青瓦,一缕缕炊烟,一片片希望伴阵阵温暖。”要致富,先修路。贫困村脱贫后的变化,也会直接反映在路上。《山路》用对比的方式,唱出了一个贫困山村脱贫前后“路”的变化。从沟沟坎坎的山路到又宽又阔的柏油路,从崎岖蜿蜒几十里到把城里和乡下连成一片,路的变化带动了山村群众生活的改变,这才有“一排排红砖青瓦”“一片片希望伴阵阵温暖”。《山路》中的“路”既可理解为某个山村具体的路,也可理解为脱贫攻坚之路,路的意义在歌曲的不断吟唱中得到了升华。

从歌声中聆听脱贫攻坚铿锵足音

新疆新和县加依村村民靠制作新疆传统乐器脱贫致富。本报记者 韩业庭摄/光明图片

  很多贫困地区山高沟深,良田匮乏。但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为孕育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优良环境。如果因地制宜,特色农产品可能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青年词作家杨玉鹏采风中就发现,甘肃一些农村大力发展山杏产业,农民房前屋后的山杏成了“致富果”,于是创作出扶贫主题歌曲《山杏花开的时候》。“村口长着山杏树,不知开过多少春秋。今年花儿格外香,花香扫去几多愁。”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曾经不值钱的山杏销售到全国各地。歌曲中的“山杏”是特色农产品的代表,《山杏花开的时候》是对种植销售特色农产品这种脱贫模式的艺术呈现。

  不同于《山杏花开的时候》《山路》等作品聚焦于具体事象,《都说变了样》视野更宏阔,用概括性的语言描绘出近几年脱贫攻坚的成果。“秃岭长成花果山,荒野变成大画廊,绿水环抱小村寨,一条新路通远方”,先是寥寥数语,从客观视角描绘出贫困村环境的变化。接着,视角转向贫困群众,通过“心血绣出幸福花,农家生活飘馨香”来反映贫困群众生活的变化,也表达了“脱贫走向小康路,乡亲心里喜洋洋”的喜悦心情。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难能可贵的是,《都说变了样》不仅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还反映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让“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

  “头顶着烈日和雨雪风沙,只为老百姓有个幸福的家”

  ——听出了扶贫干部的好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选派超过270万人驻村帮扶。截至2019年6月,已有770名扶贫干部牺牲在扶贫岗位上。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扶贫主题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以扶贫干部为咏唱对象,比如《脱贫铁军之歌》《驻村干部》《扶贫干部》《第一书记》《有一种温暖叫扶贫干部》《喊一声,我的扶贫干部》《我们是驻村扶贫干部》《牵着春风进山村》。

  “真拼实干,马上就办,尽锐出战拼尽全力战贫魔……”《脱贫铁军之歌》更像是扶贫战歌,唱出了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的承诺,也唱出了举国脱贫的决心与信心。相较于《脱贫铁军之歌》的铮铮誓言,《驻村干部》《扶贫干部》等则从扶贫干部的视角出发,记录下他们扶贫工作的日常,反映出他们为群众脱贫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让外界了解到更多扶贫工作的细节。

  “肩膀上驮起被褥,行囊上挂着水壶……风里来雨里走,汗水洒下一路……告别了城市繁华,住进了村边小屋。”脱贫攻坚战中,很多扶贫干部尤其是驻村扶贫干部,工作起来都是没日没夜,“5+2”“白+黑”是很多人的工作常态。上述平铺直叙的歌词是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的真实写照,其中也包含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及难以为外人道的酸、苦、累。

从歌声中聆听脱贫攻坚铿锵足音

艺术家下乡演唱助力脱贫攻坚。资料图片

  不过,扶贫干部们并未抱怨,他们“头顶着烈日和雨雪风沙,只为老百姓有个幸福的家……肩披着繁星和明月相伴,只为老百姓有个富裕的家”。“谁没有爹和妈,谁没有一个家,为了脱贫攻坚,再苦再累都不怕”是他们内心的独白,也是他们的誓言和承诺。还有一些讴歌扶贫干部的歌曲从贫困群众角度出发。“扶起来的志气,是我的主心骨;帮出来的智慧,是我的顶梁柱;祖祖辈辈吃过的苦,就在我这里结束”,《苦尽甘来》唱出了被帮扶者的心声,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情。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不仅有苦和累,还承受着很多难以跟外人诉说的委屈。一些贫困户对扶贫干部不信任,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着扶贫干部“送脱贫”,还有一些贫困户因相关诉求得不到满足,辱骂甚至殴打扶贫干部。这些不仅让帮扶干部寒了心,也损伤了脱贫攻坚的士气。讴歌扶贫干部的扶贫歌,既是对扶贫干部的一种人文关怀,也用艺术的形式反映了扶贫干部的不易,有利于增加人们对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的理解,进而形成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合力。

  “山山都是好盆景,水水都是梳妆镜”

  ——听懂了贫困地区的好风情

  扶贫题材歌曲不仅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敲边鼓,还直接参与到贫困地区的对外形象宣传中,以帮助外界更好地了解这些地方的风情。

  2017年、2018年,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中国音协先后开展两批文艺扶贫歌曲创作活动,共为全国29个贫困县创作了29首优秀文艺扶贫歌曲。比如,《娇阿依》为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而创作,描绘了彭水大美的山、湛蓝的水、浓郁的情。《一见钟情》为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而创作,展现了“山山都是好盆景,水水都是梳妆镜”的当代镇宁风采。《有一个地方和你去过的世界不一样》为湖北省巴东县而创作,颂扬了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的巴东县丰富的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风景与风情古朴的民俗。《心安不远》为江西省安远县而创作,表现了近年来安远县通过开展“秀美乡村”建设、推进“文明乡风”行动,打造出“世界橙乡、客家赣州、生态安远”良好局面的发展历程。《幸福红》为山西省大宁县而创作,再现了大宁县以政府之力整合区域资源,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运营体系、打造农产品特色名片,助力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逐梦历程。

从歌声中聆听脱贫攻坚铿锵足音

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老居村贫困户养殖稻虾脱贫致富。司马天民摄/光明图片

  到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上述的重庆彭水、贵州镇宁、江西安远、湖北巴东、山西大宁都是“摘帽”贫困县的代表。

  以贫困县为咏唱对象的扶贫歌曲,早已超出了“歌以咏志”的范畴,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仅唱出了贫困县脱贫攻坚的难忘征程,也唱出了这些地方脱贫后的新形象、新风采、新魅力。这些歌曲在社会上的传唱,有利于增加所咏唱县市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增强这些地方的吸引力,同时也会大大提振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5日 13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